正文 第1章 典章製度(1)(1 / 3)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到家事大到國事都離不開規矩,所以我國曆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典章製度的建設。首先就讓我們在本章了解一下古代社會的各種基本準則。

典章製度是指什麼?

典章製度,是對國家基本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種製度的總稱,主要包括政治製度、財政製度、軍事製度、考試製度、中央官製、皇帝製度、政府機構、官吏選拔、職官管理、行政監察等。中國自夏以來,典章製度經曆了由疏陋到完備,由幼稚到成熟的過渡,並形成一種跨越朝代、連續統一的製度。

典章製度是我們展望曆史,尤其是了解曆代統治手段沿革的窗口。大到經國之大業,小到生活之瑣事,無不與典章製度息息相關。而要了解典章製度,有很多書可查考。《史記》中的“書”以及各朝正史中的“誌”“錄”,就留下了豐富的有關典製的記載。此外,還有很多典製專書,如《文獻通考》《通典》《通誌》,以及各種“法令”“律則”“典章”“會要”“會典”等。

什麼是禪讓製?

禪讓製,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製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禪讓製的產生,與生產力落後有關。在上古時期,人類需要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存,要推舉有賢能、公正的人當首領,進行統一的生產勞動和平均分配食物。

有確切記載的禪讓出現在《尚書》之中。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推舉舜為繼承人,在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請舜做自己的助手。堯死後,舜繼位,又用同樣的推舉方式,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不過,禪讓製傳至禹便告消亡。禹的兒子啟殺死原繼承人伯益,自己繼承王位,以禪讓製為代表的原始部落共和製度被父係社會的世襲製所取代。

後來中國的王朝更替,也有過禪讓之舉,如公元8年西漢孺子劉嬰禪讓給新朝王莽、220年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等。但這些事件隻是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與真正的禪讓製有著本質的區別。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是什麼?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為夏朝,史學界一般將其創立時間確認為公元前2070年。

夏朝創立者為禹。大禹治水有功,舜禪讓禹為夏朝的王,這就是夏朝的開始。禹在位期間,夏部落逐漸強大,私有財產不斷增加,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勢也越來越大。禹死之後,禹的兒子啟憑借自己的威望和權力殺死伯益,繼承了禹的王位,又出兵打敗對此不服的有扈氏部落,鞏固了自己的王位。從夏啟開始,世襲製代替了禪讓製,王位世襲製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誌。

夏朝共經曆十四代,十七個王。末代王夏桀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後商湯起兵反夏伐桀,先後攻滅了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昆吾國。公元前1600年,夏國亡。夏桀被放逐而餓死,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就此滅亡。

中國早期六大文化區係分別是什麼?

在距今約8000~3000年,中國存在六大文化區係。它們平行發展並相互影響,共同開創了中國文化的源頭。這六大區係主要為:北方新石器文化、東方新石器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西南地區新石器文化、南方新石器文化。

北方新石器文化,以遼西部和內蒙古中南部為核心區;東方新石器文化,則包括魯西南和膠東兩個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中國母體文化的黃河流域文化圈,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輻射整個黃河中遊乃至部分下遊地區。而北方、東方以及中原三個區係又彙流構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黃河文明。

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以太湖為中心,春秋時的吳越文化即由此發端而來;西南地區新石器文化,包括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個分區,其中的江漢文化成為後來的“楚文化”的主要源頭;南方新石器文化,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主軸,輻射廣大南方地區。西南、南方、東南三區係則最後彙集而成了長江文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六大文化區係徹底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

“天下”的範圍有多大?

“天下”是古人對於世界的一種籠統說法,不同時期所指代的地理範圍也不同。

“天下”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先秦古籍中,如《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時的天下並不大,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王權所統治的範圍,具體包括黃河中下遊地區和長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區等地。到了秦代,隨著郡縣製的設立,“天下”的概念擴大,南邊和東邊都到了大海邊,北邊和西邊則依舊沒有具體邊界。不過,先秦的一些哲學家認為,“天下”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如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就認為,儒家所說的“天下”實際上隻占真正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不過,這種觀點在當時被認為是無稽之談。

至明清時期,中國人通常以包括中國以及周邊的日本、朝鮮等附屬國在內的區域為“天下”。不過,更多時候,天下已經沒有了地理意義,而成為一種政治上的概念。比如明末清初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中的天下指的僅是中國。顯然他知道“天下”並沒有這麼小,而隻是將“天下”作為一種政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