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 / 3)

磨積丸 健脾開胃,消積理氣,及男婦痞積並效。

黃連(一兩五錢) 香附(二兩,醋浸炒) 陳皮 青皮(炒) 三棱(醋炒) 蓬術(醋炒) 蘿卜子(炒) 桃仁(一兩,炒去皮尖) 山楂(肉) 山梔(薑炒。各一兩) 幹薑(炮) 官桂(各三兩)為末,神曲糊丸,白滾湯下,米湯亦可。

脾積膏 治蟲積腹痛。

雞蛋(一個) 朱砂(三分) 巴豆(一粒,去油)將蛋開一孔,入朱、豆攪勻,紙封口,飯上煮熟食。

貼痞靈應膏 治一切痞塊。

蟾酥 黃蠟(各一兩) 羚羊角 牛黃(各二分五厘) 砂(五厘) 巴豆(五分) 麝香(一分) 冰片(五厘)為末,糊丸,菜子大,每用一丸。先將扁頭針,針痞塊上,將藥納入,用膏藥粘貼。一伏時揭起,其痞化水,待膿水盡,方用調理脾胃藥。

貼痞膏大黃(一兩) 雄黃(五兩) 皮硝(一兩) 水紅花為末,蒜煨熟,搗爛成膏,粘貼。

琥珀膏大黃 皮硝(各等分)蒜煨熟,搗膏敷上。

貼諸痞 瘕血塊白芥子 蘿卜子 山梔 硫黃(各一兩) 大黃(六錢) 鬱金 滑石(各一錢)為末,酒調如餅。貼患處,三炷香。

熨痞法 先將麩皮同鹽炒熱,熨病處。

白芥子 牽牛(各二錢) 大黃(三錢) 蕎麥麵(半合)將燒酒將藥入麵調勻,用布攤貼患處。三炷香去之,又用∶蔥子(一兩) 飛羅麵(五錢) 阿魏(三錢) 麝香(半分)細捶搗成膏,貼之。三日一換。

灸法 治痞塊日久不消,隨痞塊上攢火灸,更妙。

中脘穴 在 骨下,取兒四指頭是,灸五壯。

章門穴(在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曲上足,舉臂取。灸五壯)脾俞穴(在十一椎下,兩傍相等五分。灸七壯。)

水腫論

(附脹)水腫之症,皆由脾胃虛弱,不能製水所致。岐伯所謂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名雖不同,即斯症也。腫之初起,目窠微腫如臥蠶之狀,漸及渾身胖大,麵目虛浮,咳嗽喘急,胸膈 脹,足脛跗腫,小便不利,即水腫之候矣。

千金雲∶水腫有十,其名不同,所感亦異,合而為五。一曰風腫,先從四肢腫起,時常走注,皮膚麻木;二曰氣腫,其侯乍消乍起,乍盛乍虛;三曰血腫,其候血絲縷縷;四曰陽水,色多青黃,身熱口渴,大小便秘澀;五曰陰水,色多青白,大便溏瀉,小便清利,四肢厥冷。各隨其症而治之。脈浮大易治;脈沉細者難治。凡水腫,肌肉崩潰、足脛流水、缺盆平滿、臍凸唇黑、手足心平,有此症者,五髒內傷不可治矣。素問曰∶麵腫者為風,足腫者為水。若腰以上腫者,宜發散;腰以下腫者,必當利水。此治腫之要法也。腎水橫流,當益脾元防泛溢;藥憑淡滲,謹調胃氣始全功。

脹滿之症,即鼓脹是也。亦由脾胃虛弱,過食生冷,並腥葷毒物,凝滯中膈,積久不消,清濁不分,升降失職,則生脹矣。腫脹忌鹽、醬、麵食、腥葷,服藥方效。

又有久瘧、久瀉、久痢、久疾,飲食少進,脾氣虛極,自然身發浮腫。用藥當補脾胃,扶元氣為主。宜補不宜瀉。

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去甘草,加分利陰陽溫暖之藥。脾元一複,腫自消矣。治宜寬緩,不在水腫治例。

葶藶散 治十種水氣,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小便短少。

葶藶(一錢五分,微炒研) 澤瀉 黑醜(各一錢) 椒目(炒研) 豬苓(各一錢二分)蔥白三莖,水煎,空心服。日午下小便升許,間日再用蔥白煮稀粥催之。

五皮飲 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麵目浮虛,肢體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急。

五加皮 地骨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薑皮各等分,水煎。氣急加紫蘇、桑皮、陳皮、杏仁。

加味胃苓湯 治一切水腫脹滿。隨症加減,功效如神。

蒼術(一錢二分) 濃樸(七分) 陳皮 茯苓 白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紫蘇 香附(各七分) 木香(五分)階沿草十葉,淡竹葉二十片,生薑三片,水煎。風腫∶九味羌活湯加紫蘇;氣腫∶木香流氣飲去甘草;陽水身熱∶八正散;陰水身涼∶本方加幹薑;血腫∶桃仁承氣湯兼平胃散;春月∶升麻、羌活、防風;夏月∶香需、幹葛、黃連;秋月∶桂枝、白芍,倍紫蘇;冬月∶幹薑、官桂;喘急∶杏仁、桑皮、蘇子;心膈飽脹∶檳榔、枳殼;氣脹∶蘇子、葶藶(炒研)、大腹皮;口渴∶花粉、麥冬、五味;發熱∶柴胡、黃芩、幹葛;痢疾∶枳殼、檳榔、黃連∶泄瀉∶黃連、訶子;小便短澀∶木通、滑石;便秘∶大黃、芒硝。

神助丸 治十種水氣,隨症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