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3)

赤茯苓(二錢)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官桂(三分)水煎,和朱砂末五分服。氣虛加生脈散∶人參(五分) 麥冬(一錢) 五味(十粒)益胃散 止嘔吐,進飲食,益脾胃,寬胸。

茯苓 陳皮 藿香(各五錢) 白豆蔻 砂仁 木香(各三錢) 丁香 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一錢,薑湯下。

清膈飲 治伏暑嘔逆。

香薷(二錢) 茯苓(一錢) 人參 半夏 甘草 檀香(各五分)淡竹葉二十片、粳米百粒,水煎。

人參藿香散 治脾胃不和,嘔逆不止。

人參 白術 藿香 枇杷葉(各一錢) 丁香 良薑 甘草(各一分) 木瓜(五分)生薑三片,水煎。

白豆蔻散 治脾胃不和,腹痛嘔吐,飲食不進。

枇杷葉(薑炙去毛) 白豆蔻 陳皮 川芎 甘草 人參 木瓜 黃 (各一錢)生薑三片,棗一枚。

定吐良方 治吐逆,諸藥不效,此方立驗。

半夏(二兩) 生薑(二兩,銼碎) 官桂(五錢)生薑、半夏順手同炒,令香熟為度,方入官桂再焙,用紙鋪地上,出火毒,去焦屑。每服二錢,水煎。

萬安丹 治胃氣傷冷嘔吐。

半夏(製) 白術(各一錢) 附子(五錢一個,炮) 硫黃(一錢) 朱砂(五錢)為末,薑汁為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米湯下。

丹方 治吐瀉立效。

硫黃 滑石(各等分)每服一錢,米湯調化下。

灸法 中庭穴(立止吐瀉,在 中一寸陷中,灸三壯。)

霍亂論

霍亂者,何也?原胃氣虛弱,內傷飲食,外感寒邪。此症多行於長夏秋初,濕熱交蒸之際。日受生冷之積,夜複感於寒邪,陰不上升,陽不下降,陰陽否塞,而成斯症。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齊痛,吐瀉並作,甚則轉筋,有聲有物而吐利者,此乃其症也,名曰霍亂。又有心腹齊痛,有聲無物,吐又不吐,瀉又不瀉,煩躁悶亂,甚則轉筋入腹,須臾不救,名為幹霍亂,俗雲攪腸痧者是也。脈洪大者易治;脈微手足厥冷者難治。若遍體轉筋,舌卷腎縮者死。

倉卒之際,用冷水一半,滾湯一半,加鹽少許,名曰陰陽湯,引其必吐宿食殆盡,為妙。重甚者,用艾臍下灸七壯。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治法;宜引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散寒消食,分利陰陽。不可便吃米飲湯,熱湯投之即死。待平靜半日後,方可與冷稀粥湯方妥。冬月霍亂,宜用五積散;夏月霍亂,藿苓湯主之。凡轉筋不止,男子手挽其陰,女子手挽兩乳,甚妙法也。

藿苓湯 (即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 治藿亂心腹卒痛,上吐下瀉,增寒壯熱。

藿香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曲 濃樸 白芷 白術 豬苓 澤瀉(各等分) 官桂(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二香散 治夏月內傷生冷,外感風寒,霍亂轉筋,渾身壯熱。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紫蘇 藿香 茯苓 半夏 大腹皮 白芷 香薷 扁豆 黃連 桔梗 麻黃(各等分)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即藿香正氣散合香薷飲)加味理中湯 治霍亂吐瀉,肚腹疼痛,手足厥冷,脈來沉細。

白術(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幹薑 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水煎。

附子理中湯(本方加)附子 治手足厥冷,脈沉細。

治中湯(本方加)青皮、陳皮 治心腹膨脹。

五苓蘇木湯 治霍亂吐瀉,外感寒邪。

白術 茯苓 朱苓 澤瀉(各一錢) 官桂(三分) 紫蘇 木瓜(各五分)生薑一片,水煎,臨服入少許。

不換金正氣散 治霍亂吐瀉,下痢赤白,及四時疫症,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不伏水土並效。

茅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藿香 半夏(製等分)生薑三片,水煎。

木瓜湯 治霍亂轉筋,上吐下瀉。

木瓜(二錢) 茴香 吳朱萸(各一錢) 甘草(六分)生薑五片,水煎。兒小者減半。

立應散(胃家有熱難停食,胃冷無綠紗水漿,二症皆令兒嘔吐,又家聖藥是生薑。此方主之。)生薑(一兩) 鹽(二兩)同炒變色。三歲兒五分,童便一杯,煎服。大人倍用。

灸法 霍亂已死,心腹有暖氣者,納鹽臍中,灸七壯。

泄瀉論(附)宿食

泄瀉之症,經雲有五。所謂五泄者∶曰胃泄、脾泄、大腸泄、大瘕泄、小腸泄。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瀉注,食則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腸鳴切痛,大便色白;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小腹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莖中痛。名則有五,泄非一端。有因脾胃虛弱,飲食不能運化而作泄者;有飲食過傷,食積停滯而作瀉者;有久陰動濕而泄者;有寒暑調理失宜而作泄者;有乳母自病;兒吮熱乳,而作瀉者。脾虛則溫補之;停食消導之;積聚隨緩急而下之;動濕則辛散而滲之;寒暑則隨時令冷熱調理之;乳母有疾,問其症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