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大者,一個) 白芨(一錢) 大草烏頭(一個) 僵蠶(七個)上為末,鱔血調敷。左 敷右,右 敷左,正則洗去。
又方∶單用南星為末,薑汁調敷。左 敷右,右 敷左。
複正散 治法同前。
白礬 附子 伏龍肝 牡蠣上為末,雄雞冠血調敷。左偏敷右,右偏敷左,覺正即洗去。如遲,則又偏不複正矣。
一寸金 治破傷風,用此即活。
蠐螬蟲(一個。人家灰糞內有、爛草屋上亦有。)將他背脊撚住,待他口吐出沫來,將涎抹在瘡上,覺麻,身上汗出,無不愈者。
雞爪風 兩手動搖,不能舉物。
五加皮 海桐皮 牡丹皮 川芎 草烏 赤芍(各五錢) 肉桂 幹薑(各一錢)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入古銅錢一個同煎,煎過,浸清油內,再煎,再浸。
灸法 腎俞穴(中風不醒,灸三壯。)口眼 斜(用筆管五寸長,插入耳內,麵塞四圍,一頭艾火灸十四壯。左 灸右,右灸左。)又方∶耳墜垂處,綠豆艾火灸三壯。左 灸右,右 灸左。
中寒中暑
(附中惡)寒為天地肅殺之氣,時應乎冬。其在天則為霜雪,草木臨之而凋摧。原夫人之將養失宜;氣體虛弱,寒氣乘虛而入,因而卒中之者,名曰中寒。中寒者,中氣虛而受於寒也。其症∶身體僵仆,四肢厥冷,兩脈沉伏,昏不知人,形類中風。
中暑者,形同而病別,延醫亦各不同。暑之為氣,時應乎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暑之傷,先著於心。
其症∶頭痛眩暈,心煩麵垢,身熱口渴,其脈虛濡。昏仆不知人,亦與中風相似。名曰中暑。中暑者,中氣虛而受於暑也。
中寒治以溫散;中暑治以清涼。先候天時,次隨症治。大小須則形殊,病症漫同一例,因時視症,舉一隅而類三隅也。
中惡者,亦類中風。原夫體弱神短,為祟所乘,名曰中惡。其症∶麵青唇紫,痰延壅盛,四肢厥冷,目睛不轉,身體僵仆,昏憒失音;或夢寐中為鬼所魘,昏昏默默,譫言妄語,推叫不醒。如遇此症,不可妄行汗下、驅風之藥。先用擦牙散、通關散吹鼻。焚香,輕擊鼓,耳邊低低喚其名字,待其蘇醒,方用安神驅邪之藥。以上四症,並類驚癇,麵青唇黑,大小便齊出,則不可救矣。
雙金散 治中風、中暑、中惡、一切驚癇甚效。
蜈蚣(一條,大者,去頭足,酥炙黃,以竹刀當背縫分兩半) 麝香(一塊,五六分者,一分兩半)將二味,左配左,右配右,各為細末,用紙包裹,不可泄氣。左右封記不可錯亂。如遇病者,眼睛吊上,止露白睛,搐搦不醒,不能出聲。用蘆管挑藥少許,隨搐者左右吹入,不可過多。如眼吊未下,再用少許吹之,眼隨下,搐亦便止。
通關擦牙散 治驚癇、諸中、牙關不開。
南星(二錢,炮) 皂角(五分) 僵蠶(一錢) 蜈蚣(赤足一條,炙) 麝香(一分)用生薑片,湛藥擦牙,或用薑湯調少許服。
生料五積散 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腹痛,並內傷生冷,外感風邪,寒氣客於經絡,腰腳酸疼,手足拘攣並效。
陳皮 白芷 濃樸(薑製) 桔梗 枳殼(麩炒) 當歸 川芎 茯苓 甘草 芍藥 蒼術(炒) 麻黃 半夏(薑製) 肉桂 幹薑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分兩隨症加減用。挾氣,加茱萸、木香;手足逆冷,加附子;婦人調經催產,加艾(醋炒)。
理中湯 治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僵直,及男婦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 白術 幹薑 甘草附子理中湯∶本方加附子、生薑五片,水煎。
四逆湯 治厥陰感寒,手足厥冷,及中寒脈細欲絕。
當歸 桂枝 白芍 甘草 幹薑 通草(各等分)生薑五片,水煎。厥冷,加附子安胃散 治寒氣犯胃,嘔吐不止,飲食不進,並治冷嗽。
陳皮 半夏(薑製) 濃樸(薑製) 藿香 白術(炒) 茯苓 人參(各五分) 吳茱萸 砂仁 幹薑 甘草(各三分) 生薑三片,水煎。
消腎散 治感受寒邪,腎囊腫痛,或偏墜舉發,衝連心腹, 痛不可忍者,大小並效。
豬苓 澤瀉 白術 茯苓 陳皮 官桂 大茴香 小茴香 玄呼索 木通各等分,水煎,乘熱服,取汗。
中暑諸方至聖來複丹 治榮衛不和,心腎不交,上實下虛,氣厥痰閉,心腹冷痛,髒腑虛滑。不問男婦老幼,危急之症,但有胃氣,無不獲安。此藥類二氣,均調陰陽,掌天地衝和之氣,有水火既濟之功。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其效殊勝。
硝石 硫黃(各一兩) 大陰玄精石(一兩) 五靈脂(四兩,研,水飛) 陳皮 青皮(各二兩,俱去白,取淨末)先將硝、硫入銚內,細火微炒,用柳條不住手攪勻,候冷得所,碾細。次加諸藥,醋糊為丸,麻子大。大人四十丸,小兒二十丸,薑湯下。
二氣丹 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結,或吐或瀉。
硝石 硫黃(各一兩)為末,銀石器內,微火炒黃色,碾細,糯米為丸,每服三四十丸,新汲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