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最大的執政黨創新了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不過這一製度的產生、建立、發展和完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曆了一個典型的長期的製度創新、製度學習、製度變遷的“試錯”過程:它發源於毛澤東(來自他1956年的政治創意),恢複重建於鄧小平,逐漸成形於江澤民,不斷完善於胡錦濤。
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就是指由多人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及其集體領導機製。中央政治局常委又分別代表黨和國家的不同領導機構,形成了分工合作與協調合力的“集體領導製”。因此,這一製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集體”二字:是“集體成員”,而不是“個人”(如總統);是“多個機構”,而不是“一個機構”;是“集體智慧”,而不是“個人智慧”;是“集體決策”,而不是“個人決策”。
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主要體現為五大機製:集體分工協作機製、集體交接班機製、集體學習機製、集體調研機製和集體決策機製。從決策理論和實踐看,“集體領導製”在實現充分信息共享的信息結構與充分民主決策的決策結構相互作用方麵,比個人總統製具有明顯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在一個十幾億人口、56個民族、30多個省級行政區、2 800多個縣區的超級社會,良好高效治理尤為關鍵。
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而是具有深刻意義的製度創新和治道變革,它大大超越了幾百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政治製度的“一黨控製”、“兩黨分治”、“三權分立”、“總統(個人負責)製”的實踐與理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極大的政治智慧和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共產黨及其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製,這是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的根本特征,它非常適合於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極其適宜於中國的發展階段和社會條件,十分適應於來自國內外各方麵的考驗和挑戰,也特別有利於中國創造發展奇跡、治理奇跡。當然這一製度也不是沒有缺陷的,更不是完滿無缺的,這就需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