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英雄:曆史者,英雄之舞台(1 / 2)

中國的曆史就是由一個個的英雄人物所創造的,正如《史記》之中所寫,本紀列傳,所寫之人頗多,無不為英雄人物。梁啟超認為:“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曆史。”然而現如今,思想家如此之多,卻未能有一人能夠做到讓一群人真正的團結起來,共同休養生息,共同進步,時代缺乏這樣的英雄。

梁啟超這一番史學思想背後是幾個主要的政治概念的形成與衍化,即“國家”“國民”“群”和“社會”。他研究舊史家,發現史學家們隻寫帝王將相而不寫國民曆史,而這種觀念已經為廣大人民所接受。梁啟超認為“曆史者,英雄之舞台”,英雄並不是帝王將相,也不是以暴力改變現狀的人物,在一切國民曆史中,能推動社會前進發展的國民,無論他是什麼身份,都可以稱為“英雄”。

正如我們所知,每一個時代都會有這個時代的英雄,一個和平時代尚且會出現英雄人物,領導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更何況在危亡時刻,國家遭受危險,內憂不斷,外患頻發,更需要有英雄的引導。梁啟超所處的時代,國家內部軍閥橫行,土匪猖獗,而外部列強割據,侵占國家主權,造成生靈塗炭的局麵。越是這樣的時刻,就越能夠凸顯時代英雄的重要性。

不可否認,梁啟超自身也是一個時代英雄,他研究涉獵很廣,包括治學、政治、曆史、宗教、法律、文學,甚至教育、科學等等,擁有開闊的視野、開明的思想。他積極參與變法,試圖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他致力於中國教育,大力培育人才,善於發掘年輕一代中的“英雄”。梁啟超相信,國家強盛需要人民的覺醒,而人民的覺醒,需要英雄的指引,合力改變社會環境的現狀。

創造環境

梁啟超認為,社會改變要顛覆製度,要靠革命,要依賴製憲,而英雄可以創造出這樣的改革環境。梁啟超所說的英雄是指有魄力有眼光的知識分子,而不是以武力暴力革命的軍閥。他曾經說:“今史家多於鯽魚,而未聞有一人之眼光,能見及此者,此我國民之群力群智群德所以永不發生,而群體終不成立也。”這個觀點是很有道理的。以前的中國不是沒有過革命,但是革命中無論是學生還是工人農民,多是會被軍閥和帝國主義利用。這其中最大的因素是民智未開,人們的思想還沒有解放。而且通過革命,大多數人犧牲了,但是他們用生命換來了什麼呢?死的又有多大價值呢?假如真的通過革命勝利了——以百倍的代價,那麼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又能剩下多少,什麼人來治理這個國家呢?總不能舉著槍杆共商民生、搞文明吧?那樣的話,一個國家又該變成什麼樣子呢?

梁啟超是一位開創新環境的英雄,他的救國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剛開始他跟康有為一起,支持保皇派,在漸漸地認清社會現狀之後,他就轉而支持改良派了。他的思想是與時俱進的,提出了許多改革主張,他在封建社會裏主張立憲,主張解放思想,並領導了一係列的思想革命運動。

梁啟超以《新史學》一文掀起了當時的“史界革命”,因而他也成為中國“新史學”的創始人。在《新史學》中,梁啟超激烈地批判曆史上一些史學家,除了司馬遷、杜佑、鄭樵、司馬光、袁樞、黃宗羲等人之外,大多數的史家多是碌碌無為,“因人成事”,沒有實事求是地記錄曆史。梁啟超主張,史學應為國民而作,用來記錄國民事跡,宣揚國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