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7年的鬱金香狂潮。Dutch為了鬱金香而發狂,一個鬱金香樣本可以等於一個人一生的積蓄,當時市場為之爆炸,鬱金香的價格上漲5900%,許多人因此傾家蕩產。當時的情形與俄羅斯的GKO市場崩潰不無相似之處。
2、1720年南海泡沫。英國南海股份公司散布虛假利好消息,導致其股票價格一漲再漲,並形成了一股投機狂潮,席卷全國。當這一切崩潰的時候,倫敦股票市場便一蹶不振,直到一百年後才恢複到泡沫前水平。
3、1963年色拉油醜聞。Finacler Tony De Anglles宣稱在新澤西州的煉油廠擁有巨大的色拉油儲備,而獲取了巨額貸款。事後查明沒有這樣的色拉油供應量存在,一家美國快遞公司因而遭受巨額損失。
4、1988年ZZZ Best的銅醜聞。ZZZ Best公司是由被媒體稱為商界天才的16歲少年Barry Mankow創立的。他在1986年將他的地毯清潔公司上市,公司的IPO上宣稱其86%的業務與保險儲備有關,但後來調查發現根本沒有那樣的合約存在,而且公司的一個主要人物被查明曾違背了證券法、參與洗錢和欺詐,Barry Mankow最終被判處25年監禁。
5、1989年S&L危機。Charles Keating於1984年購買了林肯公司並改變了它的經營性質,將原來的家庭抵押貸款轉為股票和證券投資。管理當局後來發現該公司已經超過法律所允許的規定,多投了6億多美元的直接投資。該公司1989年被查獲。
6、1991年所羅門兄弟公司證券醜聞。所羅門兄弟公司的高官,包括主席John Gufreund涉及的證券醜聞。
7、1991年BCCI醜聞。BCCI(Bank of Credit and Commercial International)銀行被起訴非法控製在華盛頓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第一美國股份(First American Bankshares)的主要股份。
8、1994年Kidder Peabody虛假利潤。Kidder Peabody的一個交易員Joseph Jett被起訴在1991—1994年間虛構了高達35億美元的利潤。
9、1995年巴林銀行的證券醜聞。巴林銀行的交易員Nick Leeson的交易活動使巴林銀行遭受到13億美元的證券損失,最終使巴林銀行倒閉。
10、Sumitomo銅交易醜聞。在Sumitomo的一個交易員被起訴未經授權而進行銅交易達10年之久,損失達18億美元。
11、1997年Natwest hale Natwest Markets宣布其有五千萬英鎊的虧空。
12、1997年Bre-X醜聞。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的Bre-X公司的執行官宣布在印度尼西亞發現世界上最豐富的金礦。隨後的開采被證明是不值的,花掉了股東30億美元。
13、1997年Smith Barney醜聞。Smith Barney公司的一位前顧問被指控欺騙投資者4000萬美元。該筆款項從來就沒有投資,而是分別存入紐約化學銀行等的賬戶中。
14、東京三菱銀行。東京三菱銀行曾由於模型錯誤而導致衍生品損失達8300萬美元。
15、1997年UBS。UBS由於模型錯誤而造成412億美元的衍生品損失。
16、1998年Griffin交易。Griffin公司的一個交易員在德國證券期貨交易中損失了800萬美元。
17、1998年俄羅斯證券違約。俄羅斯在其政府外債償付時,不能按規定支付,從而引起恐慌,導致國際上對俄羅斯證券大量拋售。
18、1998長期資產管理公司的模型失敗。長期資產管理公司是由John
Meriwether——前所羅門證券交易員——創立的套保基金。由一支精英隊伍管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Myron Scholes 和Robert Merton。發生的損失達到其資產的44%。聯儲最終介入,製定了一個營救計劃,一些國際投資銀行接管該基金。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因為卷入這場營救行動而一度成為熱點人物,他認為執行該計劃是必要的,對保證市場的穩定性相當重要。
此外,還有包括Gibson Greetings,Procter and Gamble,Bankers Trust(銀行信托),Daiwa(日本),Metallgesellschaft AG(德國)和橙縣(美國的加州)等在衍生品交易中遭受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