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夏嵐晴講的是她十多年前別的地方的宴客經曆,誰知道和雲渡縣有什麼區別。
加之他們府裏人手有限,於是錦娘就厚著臉皮去向梁夫人借人幫忙,梁夫人一看便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兒,很是大方的派了一個十分有經驗的媽媽過來。
派來的媽媽姓劉,三十多歲的樣子,長的很是和善,不著痕跡又竭盡所能的教導錦娘,讓錦娘很是感激,梁夫人派來這麼一位媽媽可以說是很誠心了。
人家這麼幫忙錦娘自然也不會辜負了他們這一番好心,學習的很是認真,就連胡婷也跟著認真學習,碰上這般好學的學生讓當老師的也十分有成就感,於是劉媽媽就教導的更加用心了。
錦娘也不玩那些虛的,直言道:“想來您也知道,我們之前一直住在村子裏,沒有機會學習這些,也無人教導,所以許多規矩禮儀都不清楚,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學習,還請您不吝賜教。”
劉媽媽之所以不動聲色的教導便是怕人家心裏會起抵觸情緒,畢竟有些人很在意自己的出身,對自己出身鄉村很是敏感,有時候即使你出於好意,在他們眼中也覺得你是在看不起她,這樣就讓人很是頭疼。
知縣夫人是個村姑,這件事情在雲渡縣並不是秘密,劉媽媽有所顧忌也在所難免。
其實說實話,即使夫人和老夫人對這位知縣夫人多有讚賞,來之前劉媽媽心中也沒有底,更甚至是不願意前來的,這樣咋然身居高位之人並不好接觸,一度讓她覺得這是一個棘手的差事。
不過經過幾日的接觸之後她便改變的想法,知縣府裏的眾人都十分好相處,這位蘇夫人雖然出身不顯,可那渾身的氣度和做事兒手段能力一點都不比一些出身高門的夫人差,差的也就是十幾年的禮儀規矩教導而已。
蘇老夫人是個沒什麼脾氣的和善人,平日子都是蘇夫人在操持家務,兩人相處的跟親母女似得,壓根就沒有什麼爭權奪勢的婆媳矛盾。
府裏人口簡單,加上她也才六個人,蘇夫人又是個能為的,蘇大人她也是見過的,平時在外麵忙碌,回府之後不管是對著老夫人夫人,還是對著他們這些下人都十分寬和,對她這位來幫忙的媽媽也十分尊重,一時間竟覺得比在梁府還要自在。
觀察過後,劉媽媽原本把宴會辦好之後便交差的心態就發生了轉變,跟錦娘相處的不錯之後竟也起了幾分惜才的心思,於是便趁著這個機會事無巨細的用心教導錦娘。
劉媽媽原本是駐紮在雲渡縣的瑾王府上的人,因為當初梁巡檢把一家從村子裏接過來,怕他們不懂這邊的規矩禮儀被人笑話,就求了瑾王賜人教導,瑾王就把脾氣最為和善的劉媽媽賜給了他們。
瑾王雖然一直駐紮在雲渡縣這個偏遠的邊境之地,但並不代表他就不受重視,相反他是當今皇帝一母同袍的弟弟,與皇上兄弟感情和睦,又是太後最為疼愛的小兒子,所以他府上的人絕對都差不了。
因此劉媽媽的禮儀別說是在小小的雲渡縣,就是到了京城都沒人敢說一個不字,自然都是極好的。
梁巡檢是跟著瑾王出生入死過的人,瑾王自然不會坑他,而梁夫人把劉媽媽派來幫助錦娘,可見人家對她真算是掏心掏肺了。
錦娘在不知道劉媽媽的身份之前就已經十分感激梁夫人了,在得知劉媽媽身份之後就更是感恩不已,她也是沒有想到僅有一麵之緣人家能夠對她到這個地步,實在讓人感激不盡。
有了劉媽媽的幫助,錦娘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就連劉媽媽都說,要是錦娘出身高門,那小小的雲渡縣還真是裝不下她。
錦娘聞言就是一樂,“在林家村的時候我就覺得那裏裝不下我,您又說雲渡縣都裝不下可見我還真是厲害大發了。”
劉媽媽被她逗樂,笑著跟夏嵐晴調侃,“您這兒媳厲害了。”
夏嵐晴笑,“反正我們家是離不開她了,她打小就主意正,家裏家外一把抓,要是沒有她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過。”
劉媽媽也從夏嵐晴那裏知道了錦娘的來曆,對這個能幹的姑娘還真是心疼又欣賞,碰上那樣的父母硬是讓她自己走出一條活路,也是不容易。
錦娘說是母親心善買下她給了她一條活路,在劉媽媽看來,買下錦娘卻是蘇家母子之幸,蘇老夫人就不是一個能撐得起來的人,若是沒有錦娘一力在後麵撐著,蘇大人能不能出頭兩說,就算是能出頭也指不定到什麼時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