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務實:通往中國現代文明社會11(1 / 3)

1

三、美國推行“能源獨立”戰略的原因

奧巴馬政府之所以會把“能源獨立”戰略作為美國經濟、政治、外交戰略的核心,是因為從國內來看,金融危機實際上是長期以來美國所奉行的“全球負債經濟增長模式”的重大調整——如果想繼續這種增長模式,必須在危機後保持兩個根本優勢:第一是美國新型產業的競爭力,第二是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而這兩點最終都需要能源戰略的支持。從國際上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動對美國的霸主地位帶來巨大挑戰,隻有加強對能源的控製,才能形成對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經濟快速增長的遏製。

1.?能源戰略是美國經濟再次崛起的重要基礎

金融危機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第三次技術革命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在逐步減弱,依靠房地產和金融支撐的經濟必將在吹起巨大的泡沫之後迅速破滅。隻不過美國利用自己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絕對領導者地位,將本該由自己買單的危機成功轉嫁給了全世界。但金融危機也標誌著美國依靠房地產和金融的負債型增長模式已經陷入困境,隻有找到能帶領美國勞動生產率大幅增長的新型產業,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不斷鞏固,美國經濟才能重新崛起,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

在美國政府的規劃中,新能源、物聯網和“冰產業”(即智能、文化和教育產業,英文簡稱ICE產業,也有學者稱之為“智慧產業”)是新型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其中新能源是大家所熟知的,物聯網和ICE產業由於奧巴馬政府強調得較少而並不被大多數人所重視。

事實上,通過對三大產業的分析可以發現,與新能源相比,物聯網和ICE產業在當前對提高美國勞動生產率和新型產業競爭力的作用更大。而之所以奧巴馬政府提得並不多,是因為這兩大產業本身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基礎,基本不需要政府過多地支持和幹預就可以實現快速增長。事實表明,即便在2009年和2010年兩年經濟最不好的情況下,美國的物聯網相關產業和ICE相關產業始終保持著超高速的增長率。這兩個產業將支撐美國的經濟增長點從幾年前以依賴房地產、金融為主的服務業向依靠信息服務、技術支持、智能創造為主的更高端的服務業轉變,並且大幅提升美國的傳統製造業和農業的競爭力。因此,新能源雖然是未來第四次技術革命的主要趨勢,但是美國政府並沒有把新能源當成現階段美國生產力提高的主攻方向。

而美國之所以投入如此龐大的資金、政策支持,是因為新能源產業能夠幫助美國政府解決一個要命的問題——就業。失業率已經成為評判美國經濟以及政府表現的根本。對於政府來說,高居不下的失業率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物聯網、智能創造等新興產業對勞動生產率的帶動本身就意味著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加之美國的失業人口中大多以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藍領為主,這就意味著政府必須找一個能夠吸納如此多就業人口的行業。因此,我們在奧巴馬的口中聽到了再工業化,聽到了製造業回歸,而最後發言的落腳點隻集中在一點:創造多少就業崗位。

那麼能源戰略對於美國經濟發展的意義在於何處呢?首先,能源產業是勞動力尤其是藍領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產量的增加可以直接增加就業人口,而石油、天然氣的開采煉化和新能源產業正是典型的能源產業。其次,美國的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需要低成本的能源支撐,雖然憑借物聯網等新型技術的作用,使得勞動生產率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但是美國較高的勞動力成本仍需要其他成本予以平衡,這時能源成本的相對低廉就成為支撐美國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第三,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需要能源控製力的支撐。以目前形勢看,美國的“負債型經濟增長模式”不可能出現根本性的改變,這意味著美國依靠國外資本流入支撐本國消費、投資的情況不會結束,那麼為了保證這一模式的持續,除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必須高於資金利率以外,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也是不能夠被質疑的。在過去的近40年裏,石油美元是確保美元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在未來石油美元有可能被碳美元所接替的大變動格局中,確保無論是石油還是低碳經濟都牢牢地被自己控製,是美國保住美元地位的必要舉措。第四,新能源雖然在短期內難以成為經濟的核心增長動力,但是在中遠期來看,新能源必將是下一次技術革命的主流,目前的大量投入布局對於保證美國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無論從哪個意義上看,美國當前所推行的“能源獨立”戰略在推動美國經濟增長方麵都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也是當前最需要美國政府下大力氣關注和投入的一個領域。

2.?“能源獨立”戰略能夠確保美國戰略重心的順利轉移

2010年以來,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正在從中東地區轉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原因當然是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經濟的快速崛起對美國霸主地位的挑戰及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影響。但是這一轉變其實已經醞釀了很久,從克林頓時代開始,美國就把中國視為最強勁的對手,而直到2010年奧巴馬上台之後,戰略重點才能轉移,正是因為美國能源獨立戰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得美國敢於從中東地區轉移出大量注意力,甚至放任中東局勢的不穩,而把戰略重點更多地投向亞太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