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青春,發展的生命之泉。
每一代青年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麵臨著不同的責任。然而縱觀中國大曆史,有一種精神是在曆代青年中傳承的:完善自我後,是誌存高遠,憂國憂民。從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到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各種“胸懷天下”無疑是中華民族偉大祖先賦予華夏子孫的寶貴文明遺產。
從繼承到發揚,中國的青年從來不缺精神,青年們缺的通常都是能力。
從回顧到展望,中國的青年從來不缺革命能力,青年們缺的通常都是革新能力。
而今,當人類文明進入到一個“以用非暴力的革新手段來解決問題為榮”的時代,則需要我們青年人,淡然一切輝煌、失落、屈辱、複興與危機,超然一切自滿、自負、自卑,及激情與叛逆,以一種平靜的國民心態,來直麵、思索和尋求解決中國問題之道。
評論別人容易,而認識自我、麵對自我、認同自我,特別是改變自我、改善自我,恰恰是最困難的。國事亦是如此。然而就在人們不願觸碰如漩渦般的最困難之處,往往能迸發出最燦爛的思想火花。
在各個微小崗位踏踏實實履行職責的同時,我們這班青年人,以正義公義仁義為本,以正道公道仁道為意,高談闊論著如何建設我們的家國天下,我們的思想、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希望能在上一輩精神火把的引領下,無限趨近稍稍成熟一點的思想者。《求真務實:通往中國現代文明社會》正是我們向著這一艱難而宏大的理想邁出的第一步。
李效熙 鄭雅卓
二〇一二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