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歌以小勝大,曾經戰勝過雅虎、微軟這樣的巨頭。所以,當穀歌麵對著據說有200家要對付它的中國搜索公司時,它並沒有放在心上,同時,作為這200家搜索公司中的一員,百度也被穀歌“無視”了。到2004年,穀歌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開始正視百度的存在。穀歌希望和平演變百度,讓其從競爭對手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此時,已經強大起來但在穀歌麵前依然弱小的百度,該如何接招穀歌的“好意”?又該如何徹底打消穀歌控製百度的野心?
坎裏那些事兒
穀歌前CEO埃裏克·施密特,堪稱是一位傑出的CEO。他感覺到了百度與眾多搜索引擎的不同,立即放下架子,開始了與百度的“親密”接觸。施密特的如意算盤是想通過投資控製百度,從而兵不血刃地拿下中國市場。
此時,百度不敢拒絕穀歌,因為雖然百度在中國市場有了一些起色甚至優勢,但還不足以和穀歌叫板;百度也不願意拒絕穀歌,因為百度要想去納斯達克上市,如果有穀歌參股,對投資人來說,當然更有信心,所以有利於上市成功。
於是,百度接受了穀歌499萬美元的投資,即穀歌擁有百度2.6%的股份。這在自負的施密特看來,作為美國搜索巨頭的穀歌拿下微小的中國百度,不過是早晚的事。
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李彥宏當時接受穀歌的參股隻是“緩兵之計”——因為在當時來說,穀歌的實力、財力比百度強上百倍,知名度、影響力也比百度大得多。若是直接拒絕,說不定會激怒對方,導致實力薄弱的百度遭到扼殺。因而,李彥宏是以一種隱忍的方式與施密特交往,對外界,李彥宏稱百度和穀歌之間是“競合”關係。而在與穀歌“合作”的迷魂陣下,百度加快開拓中國市場的步伐,積極地密謀上市。
施密特沒有想到的是,在中文搜索引擎領域,百度竟然打著“百度最懂中文”的旗幟,一路攻城略地,贏得了穩定的用戶群和較高的忠誠度。2005年首季,百度不僅在流量上遠遠超過穀歌,同時,也取得了不菲的營業收入。施密特聞之大驚。
不過,和穀歌比起來,百度依然太小了。即使上市,也難免被財大氣粗的穀歌直接打包收走,百度還是會功虧一簣。在上市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李彥宏該怎樣阻截穀歌的收購?我們見到過太多的國產名牌在外資大鱷的鯨吞下銷聲匿跡的故事,在麵對外界紛紛而至的質疑,百度就真的要遭遇滅頂之災嗎?
李彥宏的戰術
麵對“穀歌難題”,李彥宏是冷靜的,也是勇敢和智慧的。他用一個“牛卡計劃”徹底打消了穀歌蠶食百度的妄想。
“牛卡計劃”
李彥宏接受了穀歌499萬美元的投資,實際上,除了穀歌,李彥宏完全有能力從另外的夥伴那兒得到不菲的風險投資。選擇接受穀歌的投資,李彥宏自然有他的理由,那就是借助穀歌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幫助百度更順利地上市。但事實上,讓一心想吃掉自己的對手入股,無疑是要冒相當大的風險,穀歌敢於花錢進入百度,除了看好百度的發展,控製乃至收購才是它們的根本目的。為了499萬,丟了控製權,那就因小失大了。
聰明如李彥宏者自然不會看不清裏麵的利弊。機會總是伴隨著風險,市場總是在時時刻刻考驗著企業家的勇氣和智慧,麵對穀歌的狼子野心,李彥宏出招了。
2005年,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一般而言,為了迎合投資者的需要,提高發行價格,上市的公司總是千方百計地製定出優惠投資的策略,發展前景可喜的百度不乏吸引人的亮點,但李彥宏這時卻不合時宜地宣布了他的“牛卡計劃”。
“牛卡計劃”為百度首創,此前在納斯達克中國概念股中尚無先例。“牛卡計劃”即將百度上市後的股份分為A類、B類股票,規定在美國股市新發行的股票為A類股票,B類股票則為所有的原始股份。每1股B類股票的表決權相當於10股A類股票表決權。更讓試圖收購百度的投資者感到無從下手的是,在雙層股票結構之下,一旦穀歌或其他廠商收購百度的原始股,該股份將立即從B類股轉為A類股。這意味著即便穀歌收購了百度絕大部分原始股,也無法在董事會上擁有足夠的表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