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開發完成(1 / 2)

十月初,曆時一個月的數據優化程序正式完成設計與開發,這段時間可把蘇赫累壞,如之前為快付優化服務器底層數據的時候那樣,蘇赫平均每天都睡眠時間不足五個小時。

又困又累。

好在工作已經結束,蘇赫可以將精力放在蜂窩網計算機構架的工作上。這段時間,實驗室有了蘇赫的資金支持還有技術支持,一直都在穩步的發展過程中。

前幾天已經通過最新購置的儀器和自主研究的設備成功製作出了第一枚晶體管組合結構。

並且成功通電,記錄到了相關數據。

這是曆史性的一刻,這代表了新一代構架計算機即將從理論走向現實。

不過後麵的工作難度也不小,初期的晶體管組合結構不小,結構組合完成後為六邊形結構,半徑約為3毫米,高度約5毫米。

包含微型電容、電路板還有微型電流控製器等電子元件。

而微型電流控製器是為新構架計算機開發的,現在市麵上最小的電流控製器也超過了長寬高50毫米。

而實驗室開發的微型電流控製器大小約為一粒米大小,它被安裝在晶體管結構中間,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的控製電流,使得晶體管結構能夠以設定的狀態運行。

四枚晶體管結構加上諸多零件組合為一個完整的計算單元核心,占據15*15毫米的麵積,蘇赫將其稱之為蜂窩計算模塊。

而最終的蜂窩處理器完成品需要2500個這種核心,達到了占據接近六十平方米的空間。

好在設計使用了多層並聯技術,處理器最終也不過是一個占地七平方米,高一米六的長方體處理器部件。

當然,這也是半成品,完整的蜂窩網計算機,還需要主板係統、電源係統、散熱係統、儲存係統等等係統的支持。

而蜂窩網計算機最終的設計大小為長寬高約為17*6*3,單位為米。

這是一個龐然大物,想要製作出來並沒有那麼簡單。

實驗室需要按照既定計劃製作出不低於一萬枚晶體管組合結構,然後將這些晶體管組合結構四合一,加上微型電路板等零部件升級為蜂窩計算模塊。

晶體管技術並不難,如果有需要,有專門的工廠能夠提供數量足夠的符合要求的晶體管。但蜂窩計算模塊難的是微型電流控製器。

新構架,晶體管需要以不同的頻率運行,而決定晶體管運行的是電流,微型電流控製器的好壞決定了晶體管組合運行的穩定性。

而有了蘇赫提供的設計圖紙,實驗室能夠按照要求製作出符合要求的微型電流控製器,但效率和良品率不會高。

最快效率為每天能製作8到11枚良品微型電流控製器。

而需要完成初步製作,蜂窩網計算機單單處理器核心就需要用到將近一萬枚微型電流控製器,實驗室哪怕一天24小時開工製作,最少也得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萬枚的微型電流控製器。

這方麵的困難蘇赫自有打算,他也已經有了一些計劃,可以加快新構架計算機的設計開發工作。

不過現在先將數據優化程序設計完成的事情通知舒程昀,當然了,通知舒程昀之前蘇赫先要預熱一下,他立刻打開了想說登陸了自己的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