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陰山文化史研究評述(1 / 1)

王紹東

陰山位於內蒙古中部地區,它西起狼山,中段為烏拉山、大青山、灰騰梁山,東段為壩上高原的大馬群山,至多倫。東西長約1200公裏,南北寬達50-100公裏。它宛如一道橫亙南北的天然屏障,同時阻擋了南下的寒流和北上的濕氣。陰山以南,湖泊眾多,降雨量較為充沛,水草豐美,宜農宜牧;陰山以北則寒冷幹燥,無霜期短,有廣袤的草原可以放牧。

陰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自古以來就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交錯地帶,有著重要的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這裏既是諸多北方少數民族生存繁衍的樂園,也是曆代中原王朝拓邊開土的重地;既是戰爭連綿、衝突不斷的一塊是非地,也是民族交往、文化融合的一個核心區。自古以來,陰山地區特殊的政治、軍事地位及各民族之間在這裏的征戰、衝突、往來、融合的曆史局麵,形成了這一地區多元的文化類型與文化特色。各種文化類型之間既有矛盾和碰撞,也有滲透、兼容與整合,從而形成了生機勃勃、別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區。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在這裏同時存在,同時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為開放的、充滿活力與進取精神的中華文化豐富了內涵,提供了動力,也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對區域文化史的研究呈現出一種方興未艾的態勢,對陰山山脈地區的文化研究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與重視,出現了許多專題性的研究論著。然而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沒有一部對陰山地區的區域文化進行全麵、係統研究的專著,因此,也就難以對這一地區的區域文化有一個概括的、綜合的認識。以王煒民教授為帶頭人的包頭師範學院曆史文化學院的學者們以長期對陰山文化的研究積累為基礎,憑借學術的敏銳性與前瞻性,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陰山文化史》,並通過3年的努力與集體協作,撰寫出了《陰山文化史》這樣一部煌煌大作(該書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陰山文化史》的撰寫,是一個頗具創新性的課題,它對陰山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進行了論證,梳理了陰山地區悠久曆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展現出這一地區多民族政權交替、各領風騷、相互融合的曆史發展,概括了陰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精神風貌。這樣的研究成果豐富了中華文化史的研究內容,拓展了區域文化研究的新領域,為梳理內蒙古自治區的文化資源以及文化大區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陰山文化史》緊緊抓住陰山地區自古以來既是眾多北方遊牧民族聚集的區域,也是中原農耕民族開發的區域這一特點,從民族衝突、交往、融合、發展,文化多元、碰撞、彙集、升華的角度,把陰山地區的文化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先秦至宋代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元明時期的蒙古族文化、清代至民國時期漢民族與蒙古族交融的文化、新中國成立後陰山地區的文化,從大文化的角度,對數萬年來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的曆史、行政區劃建製、經濟生活、民俗文化等進行了係統研究。本課題的研究視野開闊,史料翔實,觀點紮實可信,論證較為嚴密,這樣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不僅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陰山地區的文化既有獨到的特色,也有豐富的內涵;既有悠久的曆史,也有曆代的延續傳承;既有不同文化類型的衝突碰撞,也有多元文化的融彙升華,因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區文化譜係。這一區域文化係統在中華文化發展史和內蒙古地區文化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曆史地位。以王煒民教授為帶頭人的研究團隊,在陰山文化的研究上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應該指出的是,這樣的研究,不是為陰山文化研究畫句號,而應該是為陰山文化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基礎。陰山文化還有許多豐富的內涵有待我們去認識與挖掘。陰山地區作為農耕區與遊牧區的交錯地帶,遊牧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岩畫文化、軍事文化等是該地區的標誌性文化,對於這些內容,還有待於今後繼續進行深入探索;陰山文化的類型、特色、內涵、傳承、時代性等還需要進一步界定和闡述;陰山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也需要深入開展。總之,陰山文化研究應該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努力,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相信以王煒民教授為帶頭人的研究團隊今後會繼續在陰山文化的研究中起到引領的作用,並不斷有新成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