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歐內斯特·海明威身患多種疾病,而創作力的枯竭更是令他難以忍受。1961年7月2日,海明威早早起床,找到自己鍾愛的那支雙管獵槍,準備自殺。這時電話鈴突然響了,海明威拿起電話,說:“我是海明威醫生。我們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死了。”隨即掛斷電話。在前廳門口,海明威把雙管獵槍槍口放在嘴裏,同時扣動了兩個扳機。
這種慘烈的解脫方式,並不是因為軟弱,而是因為不願以弱者的方式存活。早在不滿20歲的時候,海明威就在戰場上領略了死亡與勇敢的含義。當時年輕的海明威遇到了一個年近60的老兵,便開玩笑地說:“老爺爺,您這個年歲來打仗,實在是太老啦!”老兵傲然答道:“孩子,我和任何人一樣,都能死!”
老兵的回答,令年輕人極為震撼。在海明威的所有小說中,都貫穿著對於死亡、勇敢、失敗、勝利等生命含義的思考。自殺前一天,海明威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人生最大的滿足,不是對地位、收入、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滿足。”當他再也無法酣暢淋漓地感受生命時,當生活隻能以打了折扣的方式呈現時,海明威斷然離去。
海明威的成功,與其說是文學上的成功,不如說是一種性格的成功。這個身體強壯、喜歡捕魚和鬥牛的男人,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勇表現,意大利政府授予他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將自己的遊艇改為作戰艇,去偵查德國人的軍艦,後來又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兩次戰爭為海明威贏得了榮譽,也帶來了兩百多處傷痕,以及無法擺脫的夢魘般的記憶。
對於戰爭的體驗和思考,使海明威成為“迷惘的一代”文學潮流的代表人物。不過,即使在迷惘之中,海明威的作品仍然有所堅持,那就是生命本身的價值。這種堅持無需外在條件,幾乎是絕對的。基於這種堅持,海明威的作品突破了表層的迷惘,體現出強悍的風格,以及深厚的底蘊。這個公認的“文壇硬漢”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獲得了1953年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有一句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部小說中所表現的強者在“重壓之下的優雅風度”,也許最能反映海明威的性格,最能準確解釋海明威非凡的一生。
海明威的作品很多,我們這個選本,除了《老人與海》之外,還收錄了另一篇“硬漢風格”作品《不敗之人》,以及他的“意識流風格”代表作《乞力馬紮羅的雪》,後者並不好讀,但能夠反映海明威文學風格的另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