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才是大學問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習慣論》中寫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作為商人,李嘉誠也是非常認同這個觀點的,他堅信“思路決定出路,腦袋決定口袋”。李嘉誠認為經商不是鬥獸場你死我活的搏命,而是一場鬥智鬥勇的持久作戰。為人處世也是如此。
李嘉誠對自己的一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不是天生的富家公子,奮鬥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於廣東潮州,1940年日本入侵廣東後,他隨父親流落到香港討生活。他當過茶樓的服務員,做過賣貨的推銷員,還當過櫃員。在艱苦的環境中,李嘉誠沒有隨波逐流,他努力提升自己,不斷完善自身,17歲時就被升為業務經理。22歲的李嘉誠成功創業,創建了長江塑膠廠。當了老板之後,他沒有放鬆下來,而是以更加緊湊的節奏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非常敬業。
在李嘉誠的商業版圖中,沒有投機取巧,隻有兢兢業業;沒有偷奸耍滑,隻有穩健發展;沒有唯親任用,隻有重用人才……
李嘉誠認為:“人生有沒有既定命運,我不知道,但每一天我們在那“零”和“非零”間選擇,我們其實正在不斷選擇自己一生的命運。沒有人可以為你打造未來,隻有你才知道怎樣去掌握。人生之路在於不斷探索,而不是乞靈於迷信。”所以,他一生勤勉,認真工作,正直做人,在李嘉誠的眼中,“生長與變化是一切生命的定律,昨天的答案未必適用於今天的問題,隻有你的原則才是你生命導航的坐標,隻有你的情操才是你鼓舞生命的力量”。
在為人和處世這兩方麵,李嘉誠幾乎都做到了極致,他做人做到了最好,最正直、最無私、最勇於奉獻;在處世中,李嘉誠與人為善,事事為他人著想,寧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讓別人獲利。在李嘉誠的處世之道中,他從不看重一些虛名和財富,李嘉誠認為賺錢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更多地回饋社會,幫助他人。他常說:“對人要守信用,對朋友要有義氣,今日而言,也許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覺得‘義’字,實在是終身用得著的。”
現在,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都知道李嘉誠的名字,李嘉誠的名字響徹了全世界,李嘉誠並未為此而驕傲。他親身演繹了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到華人首富的神話,他白手起家的商業經曆令多少人為之敬佩。但這些對李嘉誠來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過程而已。李嘉誠所要分享的不是獲取財富的手段,而是寶貴的人生曆練。
李嘉誠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大家都視他為人生偶像,希望能夠通過李嘉誠的人生,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為自己的人生提供一點兒借鑒的地方,本書正是為了滿足廣大讀者這個需求而編寫的。
本書輯錄了李嘉誠的一些人生智慧語錄和人生經曆,通過精辟的闡釋令讀者對李嘉誠跌宕起伏的一生讚歎的同時,也能吸收到一些精髓,為自己所用。本書分為十二個大章,分別從吃苦、立德、低調、不止、時機、競爭、人際、思變、誠信、舍得、回報和傳承這些方麵,分門別類地將李嘉誠的一生進行了梳理和整理,讀完本書,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站在李嘉誠這位“巨人”的肩膀上,早日成就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