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拖家帶口一路逃難,後有項羽追兵。在此危急時刻,劉邦將妻子和骨肉毅然推下車去,自己急忙脫身。關於這個記載,後人對劉邦的評價責罵多於稱頌。
其實,在當時的劉邦看來,即使項羽抓住呂後母子,也不會把他們怎麼樣,因為項羽有婦人之仁。再者,作為英雄的霸王,絕不會對女人和孩子下手。對於這些,劉邦早已胸有成竹。他對項羽的性格實在太了解了,已經達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地步。
這也充分說明一個道理,無論戰場、商場,還是職場,很多時候,隻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謀略管理比能力更重要。
英雄不問出處,
管理才能和身世魅力無關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千古名詩,寫盡了人們對項羽這位悲劇英雄的讚歎。讚歎之餘,不免讓人心生惋惜。
一直以來,人們對西楚霸王項羽被草根出身的劉邦打敗,總是心存遺憾,認為項羽有太多的機會可以滅掉劉邦,改寫曆史。但是,事實卻是市井人物劉邦,最終把項羽逼得烏江自刎,自己穩穩當當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用現代話說,是出身名門,有標準的貴族血統的。劉邦隻是市井小人物,平頭百姓一個,是不折不扣的草根。然而,兩個人大戰較量的結局是:一窮二白的草根劉邦,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
作為對手,項羽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首先,我們追溯一下他們兩個的身世性格。
漢高祖劉邦是沛郡豐邑中陽裏人,小時叫劉季,人送綽號劉老三。“劉邦”這名字,是他當皇帝之後才起的。傳說劉邦是真龍出世,腿上有72顆神奇的黑痣。這個,當然隻是他稱帝之後的傳說,不可信。可信的是劉邦沒稱帝之前,雖然為人豁達大度,敢作敢為,樂善好施,但他沒有讀過什麼書,又不願意從事體力勞動,還特喜歡酒和女人。他經常被父親批為“無賴”,說他不如他哥劉仲會經營,不如他弟劉交會幹活等等。
因此,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都會說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頂天立地的真男人真英雄,而且項羽自小力大無窮,又曾跟著叔父項梁學過萬人敵,也就是兵法。雖然學得不全,但是也可以稱得上文武雙全;而劉邦是個貧民,是個徹頭徹尾的地痞混混。項羽的出身那是相當高貴,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那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沒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破落,那也還是貴族,怎麼說也和劉邦不是一路人。劉邦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作劉季,也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他名籍,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