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通訊業:土狼VS海盜

職業對人的折磨就是:幹一行恨一行。人在職場,各安天命。堅持有堅持的回報,比如唐僧。他最後見到如來佛,還取到了真經。轉行有轉行的好處,比如朱元璋。他先是乞丐,然後出家,最後變成皇帝。

我的職業是銷售。我所在的行業叫做通訊。

通訊業在飛速發展。1993年,您裝一個電話需要3000元,還要求人。到了現在,您裝一部電話隻需要兩百來塊錢,不需要排隊。

這個行業是我們中國的驕傲。現在國內的華興、中為等公司在國際通訊市場上風光耀眼。但我們細想一下其他行業,比如汽車,永遠是國外的品牌。國人每消費一部汽車就有10%或者更多的錢要流到國外。有一個流行的說法,當你買10輛本田的時候,你就為未來打擊中國的力量增加了一輛坦克。

在通訊行業,從交換機開始,中國的企業開始自己研發芯片,自己研發電路,現在提供的通訊產品幾乎80%都有自己的產權。特別是馬上要出台的3G、TD標準,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標準。這在通訊史上是有特殊意義的。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現實,那就是國外任何一家廠商,比如西門子、愛立信,都有上百年的企業曆史,都有幾十年的技術專利和經驗積累。而我們國家的通訊企業,華興也好,中為也罷,其存在都短短不到20年。前10年主要是學習別人,從真正自己研發、成長到獨立,最多也隻有5年時間。

中為和華興的企業目標是5年內進入世界百強企業,每年收入100億美元。這個目標是否有點“大躍進”的味道,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現在這兩家企業,從1997年開始,每年的增長率平均應該在100%以上,從一年收入幾千萬元到現在幾百個億。在中國,又有幾家企業能保持這種增長率?而這種增長是怎麼取得的呢?是中國GDP的增長,是中國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通訊市場需求帶來的,是幾萬通訊員工用血汗,甚至用生命換來的。

所以,我很慶幸自己在這個行業裏工作。

90年代初,中國網信用的接入網設備是由愛立信、北電等國外公司提供的,每線2000元。這個時候的電話初裝費是2000多元,而且還要送禮求人。原因很簡單:國外公司不加班,有貨就給你,沒貨就不做這生意。

隨後國內湧現出上百家通訊公司,最開始出名的是“巨大中華”。1993年,“巨大中華”隻能賣鄉鎮網信需要的設備,我們叫它小交換機,而縣以上的萬門交換機全部是國外的。1997年以後,華興、中為先後有了自己的萬門交換機,從縣開始,迅速到市,到省,現在可以開展全國性的業務了。

正是由於這兩家國內公司的宏圖偉業,才有了如今便宜的電話資費。也許有人會問:現在國外公司的產品價格是多少?事實上,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中國企業,許多國外產品1997年以後就逐步退出了中國市場。

與此相對應的是國人對通信的消費。1993年月均消費1元,主要是基本內容信件費,偶爾給遠方的親戚打個電話;如今人均每月消費300元,包括上網,打電話等。

通訊消費的增長不僅給網信帶來收入增長,也給華興、中為這樣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人不明白華興、中為這樣的企業到底在賣什麼,通常回答是通訊設備。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通訊方麵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