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記。到《唐山勞動日報》不久,我開始寫日記,堅持幾年,直到“文化大革命”亂起來,有些不好記,有些不敢記,索性就不記了。五年多,記了六七本,主要是記學習毛主席著作和先進人物的心得體會,對照檢查自己,鞭策自己。據我體會,寫日記好處很多,主要有四點:一是幫助學習;二是磨礪思想;三是積累資料;四是鍛煉寫作。除了寫日記,我還堅持多做筆記。我相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者,記者,就是要多記。能快速記錄,是記者的一項基本功。開會、聽報告、采訪,我都盡可能記全錄。我退休以後,把在省委和《河北日報》工作時的筆記本(以前的處理掉了)按時間順序、內容統一編了號,以便查找。2006年6月28日,《燕趙都市報》記者采訪我在唐山抗震救災感受的報道,用的全是記錄本上的原始材料。
多想。毛澤東同誌說,多想出智慧。從做新聞工作以來,我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一接受采訪任務就開始想,怎樣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準備;寫的過程更是不斷地想,怎樣寫得深一點,怎樣有點突破,怎樣寫出新意;寫出初稿,還想哪兒需要推敲、修改、潤色。絲絲不斷,一直到稿件見報。為了多思考,我還給自己創造條件,提供引發思考的內容。比如,自己寫的或是別人寫的,經我向領導送審的稿件(包括通訊報道、內部文件),凡是領導改動的地方,我都仔細想一想,為什麼這樣改,分析比較改動的好處,重要的還要記在本子上。這樣,天長日久,點點滴滴積累,受益不淺。我還可以舉個事例,劉少奇同誌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1962年再版時,與初版變動較大,增刪了許多,整個文字更加嚴謹。為了領悟其中的道理,我把新版本一字不漏地改在老版本上,增添多的地方書眉書空寫不下,就貼新紙。這樣對照、思考,確實能夠體會得更深一些。
還有一種引發思考的辦法就是“多方比較法”。全國的重要活動、重大典型,各新聞單位都要進行報道。我就把各家的報道通讀一遍,分析他們各自的特點、優長,從中感悟他們對素材的挖掘、主題思想的提煉、文字的表達等各方麵的功夫。
談到學習,有一點需要提及,那就是社會是個大學校,有學不完的知識和學問。例如,看雜技演出、體育比賽固然可以欣賞到優美的技藝,但是更可以從演員、運動員們頑強拚搏、刻苦訓練中吸取激勵自己的精神力量。這大概就符合周恩來同誌的“從無字句處讀書”的要求吧。
李臣、宣奇穩、白誌剛:您幹了幾十年新聞、宣傳工作,請您回顧一下,都有哪些建樹?
牛增慧:“建樹”不敢說。但是,無論在《玉田報》、《唐山勞動日報》,還是在省委宣傳部、《河北日報》,可以說工作是一貫努力的、積極的,能吃苦耐勞,認真負責。我姓牛,在工作中確實有一股子牛勁兒。在河北省委大院,不少同誌管我叫“老黃牛”。對此,我感到欣慰,我就是心甘情願地當個人民的“老黃牛”。曾擔任過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的尹哲同誌曾給我題詞:“不待揚鞭自奮蹄”;尹哲同誌的後任、原省委宣傳部部長、省政協常務副主席徐純性同誌給我寫的條幅是“俯首甘為孺子牛”。我認為,這兩位老領導代表了大家對我的評價和鼓勵。
在縣報和《唐山勞動日報》當記者、當編輯,發表的消息、通訊和評論,數量不好具體計算。但是,就發稿量來說,在同誌們當中,可以排在較多的行列。曾寫過一些產生較大影響的稿件。例如,1962年我采寫的邢燕子《我的婚事》,在《唐山勞動日報》上發表後,多家全國和省級報紙轉載,上海《新民晚報》轉載時,該報總編輯林放(趙超構)還配發了評論文章。我在《唐山勞動日報》時,有兩三年時間分管部隊與民兵的報道,較好地完成了報道任務。在報社編委會和唐山軍分區領導下,突出地宣傳了樂亭趙灘紅旗民兵連這一先進典型,對推動唐山地區乃至全省的民兵建設,起了示範作用。到省委宣傳部工作以後,主要閱讀研究省管的主要報紙,參與審閱省直新聞單位送審的稿件,協調省內一些重大活動和重要會議的宣傳報道,起草內部文件和領導同誌講話。總之,協助省委宣傳部領導對全省新聞出版工作進行宏觀指導,當好領導的參謀。在《河北日報》的六年,主要是參與編委會的集體領導,對整個報紙的宣傳報道作出安排部署,審定自己分管專業部的重要稿件,把好關口。這期間,主要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沒寫多少新聞稿件,隻寫了若幹篇新聞業務的理論文章,在全國和省的新聞理論刊物上發表。經手編輯並配發的評論稿件,有幾篇得了省級優秀新聞一、二等獎。與人合作,編輯出版了《1992年全國省、自治區黨報新聞獎獲獎作品集》,由我主筆寫的序言(這是全國省級黨報首次評獎,隻有省、自治區黨報參加,以後又擴展到直轄市黨報參加)。香港軒轅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儲瑞耕文集》,我受兩社之邀,被聘為責任編輯,該文集獲河北文藝振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