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1 / 3)

聖宗

聖宗親以契丹大字譯白居易《諷諫集》,詔番臣讀之。史稱:幼喜書翰,十歲能詩。既長,曉音律,好繪畫,性尤喜吟詠。出題詔宰相以下賦詩進禦,一一讀之,優者賜金帶。又禦製曲五百餘首。

統和十五年,蕭撻凜討平敵烈、阻卜兩部,諸番歲貢方物,充於內府,自後往來若一家焉。上賜詩嘉獎,仍命林牙耶律昭做賦,以述其功。

興宗

重熙五年四月,幸後弟蕭無曲第,泛觴賦詩。冬十月,幸南京,禦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賦〉、〈幸燕詩〉試進士於廷。

按:五年九月,獵黃花山,獲熊三十六,賞獵人有差,因即以命題也。金試進士,亦嚐以此命題。由爾時科目初開,又複親幸貢院,故百年之久,尚傳其盛。我鄉查侍講嗣瑮〈燕京雜詠〉有雲:“紫蒙川外月初寒,隊隊銀貂小契丹。不射黃羊調酪酒,傳分三十六熊蹯。”蓋詠此事。

六年七月,以皇太弟重元生子,賜詩及寶玩器物。二十四年二月,召宋使,釣魚賦詩。

魏國王蕭惠有大功,既請老歸,遺賜湯藥及他賞賚不絕。及惠生日,輒賜詩,以示尊寵。

道宗

清寧三年八月,以〈君臣同誌華夷同風詩〉進皇太後。六年五月,監修國史耶律白請編次禦製詩賦,仍命白為序。

鹹雍元年十月,皇太後射獲虎,大宴群臣,令各賦詩。

大安元年,嚐賜詩褒北院樞密副使耶律斡特刺。

相臣李儼嚐作〈黃菊賦〉以獻,道宗作詩題其後以賜之曰:“昨日得卿〈黃菊賦〉,碎翦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遼主得其臣所獻〈黃菊賦〉,題其後雲雲。元張肯繼孟檃括其辭,寄蝶戀花曰:“昨日得卿黃菊賦,細翦金英,題作多情句。冷落西風吹不去,袖中猶有餘香度。滄海塵生秋日暮,玉砌雕闌,木葉鳴疏雨。江總白頭心更苦,素琴猶寫〈幽蘭譜〉。”

按:詞載華亭錢舍人芳標《蓴漁詞話》,蓋繼孟手書也。道宗一詩,原出《老學庵筆記》。繼孟填詞,想亦依據放翁耳。

懿德皇後蕭氏

後小字觀音,樞密使蕭惠之女,以重熙九年五月五日生。姿容端麗,為蕭氏首。能歌詩彈箏,琵琶尤為當時第一。清寧元年,冊為皇後。方出閣升座,扇開簾卷,忽有白練一段,自空吹至後褥位前,上有“三十六”三字。後問:“此何也?”左右曰:“此天書命可敦領三十六宮也。”後大喜。宮中為語曰:“孤穩壓帕女古靴,菩薩喚作耕斡麼。”蓋以玉飾首,以金飾足,以觀音作皇後也。

二年八月,上獵秋山,後率嬪妃從行在所。至伏虎林,命後賦詩,後應聲曰:“威風萬裏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上大喜,出示群臣曰:“皇後可謂女中才子。”次日,上親射獵,有虎突林而出。上曰:“朕射得此虎,可謂不愧後詩。”一發而殪。群臣皆呼萬歲。

三年秋,上作〈君臣同誌華夷同風詩〉,後應製屬和曰:“虞廷開盛軌,王會合奇琛。到處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穀蠡,聲教薄雞林。大寓看交泰,應知無古今。”後常慕唐徐賢妃行事,每於當禦之夕,進諫得失。國俗君臣尚獵,故有四時捺缽。上既擅聖藻,而尤長弓馬,往往以國服先驅。所乘馬號飛電,瞬息百裏,常馳入深林邃穀,扈從求之不得。後患之,上疏諫獵秋山。上雖嘉納,心頗厭遠。鹹雍之末,希得幸禦。後因作詞曰〈回心院〉,被之管弦,以寓望幸之意。其詞曰:“掃深殿,閉久金鋪暗。遊絲絡網塵作堆,積歲青苔厚階麵。掃深殿,待君晏。”“拂象床,憑夢借高唐。敲壞半邊知妾臥,恰當天處少輝光。拂象床,待君王。”“換香枕,一半無雲錦。為是秋來展轉多,更有雙雙淚痕滲。換香枕,待君寢。”“鋪翠被,羞殺鴛鴦對。猶憶當時叫合歡,而今獨覆相思塊。鋪翠被,待君睡。”“裝繡帳,金鉤未敢上。解卻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見愁模樣。裝繡帳,待君貺。”“疊錦茵,重重空自陳。隻顧身當白玉體,不願伊當薄命人。疊錦茵,待君臨。”“展瑤席,花笑三韓碧。笑妾新鋪玉一床,從來婦歡不終夕。展瑤席,待君息。”“剔銀燈,須知一樣明。偏是君來生彩暈,對妾故作青熒熒。剔銀燈,待君行。”“爇熏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自沾禦香香徹膚熏爐,待君娛。”“張鳴箏,恰恰語嬌鶯。一從彈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風雨聲。張鳴箏,待君聽。”

時諸伶無能奏演此曲者,獨伶官趙惟之能之。耶律乙辛因誣後與惟一淫通,欲乘此害後。更命他人作〈十香淫詞〉為誣案雲:“青絲七尺長,挽作內家裝。不知眠枕上,倍覺綠雲香。”“紅綃一幅強,輕闌白玉光。試開胸探取,尤比顫酥香。”“芙蓉失新豔,蓮花落故妝。兩般總堪比,可似粉腮香?”“蝤蠐那足並,長須學鳳凰。昨宵歡臂上,應惹領邊香。”“和羹好滋味,送語出宮商。定知郎口內,含有暖甘香。”“非關兼酒器,不是口脂芳。卻疑花解語,風送過來香。”“既摘上林蕊,還親禦苑桑。歸來便攜手,纖纖春筍香。”“鳳靴拋合縫,羅襪卸輕霜。誰將暖白玉,雕出軟鉤香?”“解帶色已戰,觸手心愈忙,那識羅裙內,消魂別有香?”“咳唾千花釀,肌膚百和裝。元非啖沈水,生得滿身香。”

乙辛既造〈十香詞〉,陰使宮婢單登本重元家婢,亦善箏及琵琶,每與惟一爭能,怨後不知己,乃召登對彈四旦二十八調,皆不及登,媿恥拜服。乞後手書。給後曰:“此宋國忒裏蹇所作,更得禦書,便稱二絕。後讀而喜之,既為手書一紙,紙尾複書己所作〈懷古詩〉一絕雲:”宮中隻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乙辛得書,以為早晚見其白練掛粉脰也。遂構詞,命登等史又有教坊朱鶴頂。陳首,以〈十香詞〉為證,乙辛乃密奏之。上大怒,命張孝傑與乙辛窮治其獄。獄既具,上猶未決,指〈懷古〉一詩曰:”此是皇後罵飛燕也,如何更作十詞?“孝傑進曰:”此正皇後懷惟一耳。“上問曰:”何以知之?“孝傑曰:”‘宮中隻數趙家妝’,‘惟有知情一片月’,二句中包‘趙惟一’三字也。“上意遂決,敕後自盡。

後自盡時,乞更麵可汗一言而死,不許。乃望帝所而拜,作〈絕命詞〉曰:”嗟薄祜兮多幸,羌做儷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華。托後鉤兮凝位,忽前星兮啟耀。雖釁累兮黃床,庶無罪兮宗廟。欲貫魚兮上進,乘陽德兮天飛。豈禍生兮無朕,蒙穢惡兮宮闈。將剖心兮自陳,冀回照兮白日。寧庶女兮多慚,遏飛霜兮下擊。顧子女兮哀頓,對左右兮摧傷。共西曜兮將墜,忽吾去兮椒房。呼天地兮慘悴,恨今古兮安極?知吾生兮必死,又焉愛兮日夕?“遂閉宮,以白練自經。年三十有六,正符白練之數,聞者莫不冤之。史雲:幹統初,追諡宣懿皇後,合葬慶陵。

按:《焚椒錄》題大遼觀書殿學士王鼎謹述。其書真偽不可辨,今稍為芟節,擇其雅馴者存之。

天祚文妃

文妃蕭氏,《葉誌》作渤海大氏女。小字瑟瑟。幼選入宮。聰慧閑雅,工文墨,善詩歌。天祚即位,冊為文妃。見金兵內侵,而天祚畋遊不悛,忠良疏斥,作歌以諷雲:”莫一作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如塞卻一無卻字。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而一無而字。嚐膽兮激壯士之捐身。便一無便字。可以朝清沙漠一作漠北。兮夕枕燕、雲。“詞多不備載。其譏切不避權貴如此。

按:《葉誌》所載與此小異,蓋史家以原詞稍俚,故潤色之也。

又作〈詠史詩〉雲:”丞相朝來劍佩鳴,千官側目一作欄日。寂無聲。養成外患一作寇盜。嗟何一作謀將。及,禍盡忠良罰不明。一作諫不行。親戚並一作盡。連藩屏位,一作翰地。私門潛蓄爪牙兵。可憐往代一作一世。秦天子,枉一作猶。向空中望太平。“天祚見而銜之。後為奉先所誣,賜死。

按:此與前首史中俱作歌詞,增入”兮“字,題曰〈其二〉。今依《葉誌》為七律,而題曰〈詠史〉,以律體差勝也。

東丹王

東丹王倍,小字圖一作突。欲,太祖長子也。幼聰敏好學。太祖破大諲撰,改渤海為東丹國,以倍為人皇王主之,建元甘露。太祖將還,倍作歌以獻。後讓位於德光。德光既立,見疑,以東平為南京,徙倍居之,置衛士,陰伺動靜。倍既歸國,屬王繼遠撰〈建南京碑〉。起書樓於西宮,作〈樂田園詩〉。唐明宗聞之,使人跨海持書密招焉。倍遂自登州攜高美人載書泛海歸唐。於海州海岸刊木立碑,大書二十漢字詩雲:”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唐明宗賜姓東丹,名慕華,複賜姓名李讚華。倍市書至萬卷,藏於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通陰陽,知音律,精醫藥砭爇之術。嚐譯《陰符經》。善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皆入宋秘府。

平王隆先

隆先字團隱,東丹王子也。聰明能詩,有《閬苑集》行於世。

寧王長沒

長沒字和魯堇。敏給好學,通契丹、漢字,能詩。統和元年,應太後命賦〈移芍藥詩〉。保寧八年,奪爵,貶烏古部。賦〈放鶴詩〉。征還。

韓延徽

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為劉守光使契丹,不屈見留。太祖召與語,合上意,即俾參軍事。居久之,慨然懷其鄉裏,賦詩見意,遂亡歸唐。既而複歸契丹,賜名匣列,遼言複來也。仕至政事令南府宰相,封魯國公,為太祖佐命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