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於吳元年置翰林院,以陶安為學士。於是設承旨,學士,侍講、侍讀學士,直學士及待製、應奉等官。洪武元年定品級,承旨與六部尚書俱正二品,學士從三品,侍講學士從四品。十八年正月,革承旨、直學士、待製、應奉之名,設學士二員,秩五品,講、讀學士各一員,從五品。其屬則有侍講、侍讀、五經博士、典籍、侍書、待詔。外此又有修撰、編修、檢討,以為史官。
太祖未登基之前,乙巳歲立國子學,擢許存仁為博士,以專學事。四年,升學為四品,始設祭酒,即拜存仁為之。(存仁,金華人,元許謙之孫。愚按:存仁乃謙之子,非謙之孫也。)
洪武二年,詔天下立府州縣學。八年,詔立社學。
吳元年,改濠州為臨濠府。洪武三年,改為中立府,定中都,築新城(在臨濠舊城西三十裏),營皇城(在新城內)。皇城內有萬歲山,有四門,曰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建宮殿,立宗廟、大社,並置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於午門東西。新城門十有二:洪武、朝陽、玄武、塗山、父道、子順、長春、長秋、南左甲第、北左甲第、前右甲第、後右甲第。圜丘在洪武門外,方丘在左甲第門外(《中都誌》)。洪武七年十月,改中立府為鳳陽府,署治於新城,即舊會同館而為之。賜名“鳳陽府”者,以在鳳凰山之陽也。二十七年,以中都國子監為鳳陽府學(同上)。洪武中,撤中都宮室名材,建大龍興寺於鳳陽府治之北。正統五年,火,天順二年,奏準撤皇城內中書省等衙門房五百餘間,依式重建。(同上)
洪武元年八月,詔以大梁為北京,金陵為南京。南京既立宗社,建宮室,定朝市。北京令有司次第舉行。
按:金陵即今南京。戰國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名。漢改曰秣陵。吳曰建業。晉曰建康。六朝皆建都於此。隋為蔣州。唐為升州。宋為江陵府。元為集慶路,置江南諸道行禦史台於此,故又為之南台。
楊王墳在盱眙縣西南八十裏太平鄉津裏鎮牧羊山西北。洪武元年設祠祭署,以王親陳氏為奉祀。設墳戶一百一十戶,供祭祀灑掃。王姓陳氏,先世維揚人,徙盱眙,年九十九卒。皇帝既追崇祖宗四代帝號,建立太廟。複念皇太後之所自出,追封外王父為楊王,外王母為楊王夫人。建祠於太廟之東,歲遣重臣致祭。近有言王墓在盱眙者,詔內官及圜丘署令往祭而修治之,設灑掃戶以護視塋域,命詞臣宋濂撰文樹諸神道。
徐王墳在宿州城北七十裏閔子鄉,龜山之左,豐山之右。王姓馬氏,閔子鄉新豐裏人,孝慈高後之父。國初,追封徐王配鄭氏,封徐王夫人。洪武四年,詔立廟塋域之南,設祠祭所。二十五年,改祠祭署,除徐王親武氏為奉祀;祀丞二員。宿州奉春秋祭祀,餘節序之祭,徐州供備。設墳戶九十三戶,供灑掃。洪武四年夏六月丙申,皇帝禦宮門,召禮部尚書陶凱諭之曰:“皇後父徐王馬氏,世為宿州人,家閔子鄉新豐裏。王本農家,素質樸。以兄弟齒序,人稱之曰”馬三“。少壯時膂力過人,沉毅寡言笑,重然諾而性剛強。疾惡,見有為不義者視之若讎讎。然或少忤其意,輒肆毆擊,雖至死無所畏憚,鄉人無敢犯。當元政失馭,天下將亂,以忿爭殺人,恐逮於法,移家定遠。及天下大亂,乃挈皇後母避兵它所,而以皇後托定遠郭氏,俾育為己女。後郭氏首雄,自立為元帥,收鄉民兵,朕亦為部下士。遂以皇後正位中宮,封皇後父為徐王,母鄭氏為徐王夫人。以他無繼嗣,因立廟於太廟之東,歲時奉祭。然稽諸典禮,古無其義,於是即王所居鄉裏,闕地於塋封之南,作新廟奉安神主。每歲以春秋仲月,俾有司祗奉祀事。爾其述其梗概,刻諸堅瑉,用垂不朽。”
至正壬辰,汝、穎兵起,定遠郭子興拔濠梁據之。時皇上潛民間,為訛言所逼,懼禍將及,遂挺身入濠梁。抵其城,為門者所執,將欲加害。人以告子興,子興親馳活之。撫之麾下,間召與語,異之,取為親兵。居數月,子興謂曰:“汝單居,當為汝婚。”子興暮歸,與夫人飲食,語及斯事。次夫人忽惋惜謂曰:“方今兵亂,正當收召豪傑,是子舉止異常,若不撫於家而使為他人之親,是失智矣。”子興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後是也。後子興南至和陽,薨,歸葬滁州。洪武初,追封滁陽王,立廟於滁,祀之。其女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上親槁子興事實,召太常丞張來儀,諭使為文,刻於廟石。(文載《中都誌》)
洪武初,建帝王廟於南京雞鳴山之陽,以祀三皇、五帝、三王、漢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又詔以曆代名臣從祀,風後、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方叔、召虎、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嶽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凡三十有七人。
洪武初,欲作鐵券而不得其製作依製。有言吳越王錢氏子孫居浙東者,家傳唐昭宗賜鏐之券猶存。乃遣使覓得,按其製作焉。
太祖於開國之初,開禮、樂二局,征天下耆儒宿學,分局以講究禮典、樂律。當時集成有大明集禮,而樂未有全書。
洪武元年,命中書省暨翰林院、太常寺定擬三禮。明年,再命集議。又明年,遍征草澤、道德、文章之士,相與考訂之,以為一代之製。今書之存者有大明集禮,洪武禮製,禮儀定式,稽古定製,諸司職掌。
洪武初,西北邊防重鎮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肅,曰遼東,曰大寧。永樂初,革去大寧,惟有四鎮。(寧夏守鎮亦永樂初始立,正統中始有榆林。)
太祖未登基之前,鑄“大中通寶”,既登寶位,乃鑄“洪武通寶”。
洪武元年,製大明令。六年,命刑部尚書劉惟謙等造《大明律》。明年,書成。
洪武三年八月,應天府鄉試,禮部以聞。皇帝禦謹身殿,召前禦史中丞臣基、今治書侍禦史臣裕伯,俾司去留之任,而以翰林侍讀學士臣同、弘文館學士臣稼、起居注臣韶鳳、尚寶寺丞臣潛、國史臣濂佐其事。基姓劉,裕伯姓秦,同姓詹,稼姓睢,韶鳳姓樂,濂姓宋。(出《宋濂小錄序》)
洪武辛亥八月,應天鄉試,禮部以聞。上親選兵部尚書吳琳、國子司業宋濂司考文主任。(濂小錄序)
太祖定鼎金陵,遣使樊觀征濂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入朝,授皇太子經筵、起居注,總修《元史》。升翰林學士。
洪武三年,命儒士魏俊民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降附始末為《大明誌》。
洪武己酉冬,宰相奉上旨纂修一代禮樂書。選取天下儒士十八人,訥備員在列。(宋訥《西隱文集》)
洪武三年,禦史胡延平嚐上書,言今國家宜徙都關中。據古今說事情累數千言。(見楊士奇所撰《胡延平傳》。延平,江西吉水人,學士廣之父)
洪武三年庚戌,詔天下郡縣更修城隍廟,祀立木主,退泥像。郡廟儷郡治之製,縣則又與縣治同焉。改舊圖新,遠近一製,以次第告成。(宋訥)
洪武壬子,簡會試土張睢等十八人,授編修等職。入文華堂,命宋濂為之師。俾肄業,上間至堂中,取其文親評優劣。命光祿給酒饌。每食,皇太子、親王迭為主之。給冬夏衣,時賜白金、鞍馬。
潘廷堅,字叔剛,當塗人。元季為富陽教諭。乙未年,車駕駐蹕太平,授府教授。明年克金陵,改中書博士。庚子,除金華同知。壬寅,召入,除翰林學士、嘉議大夫。以老致仕。子黼,初為太平教授、金壇縣主簿,擢起居注。丙午,除中書左司都事。丁未,除嘉議大夫、江西湖東道按察使。會修大明令,為議律官。洪武元年卒,年四十。
陶安,字主敬,當塗人。元末為山長。乙未,天兵至太平,安率父老開城門降,即參幕府。曆江南行省都事、員外郎,知黃州府、饒州府。吳元年,拜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製誥兼修國史。洪武元年,除中奉大夫、江西省參知政事。卒於任,年五十七。子晟,浙江按察使;昱,知州,謫戍寧遠。洪武三十年八月,安妻陳氏赴京陳訴,太祖親命釋之。
錢宰,會稽人,鏐之裔,元末老儒。洪武中征,同諸儒修纂尚書會選、孟子節文。已而,以國子博士致仕。
皇帝禦天下之九年,以諸行中書省之設本於權宜之製,中外並稱失尊朝廷意。乃詔丞相、禦史大夫及翰林侍從之臣議更其名職,革行省,置承宣布政使司。(方希直代宋景濂學士送葉布政序)
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錢穀策書。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係獄中。天子方怒空印事,以為欺罔。行省大臣二十餘輩,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佐貳以下榜一百,免死,為軍遠方。丞相、禦史大夫皆知其無他罪可恕,莫敢諫。寧海鄭士利為書數千言,言數事而於空印事最詳。士利遂輸作終身,而竟殺生印者。(希直文集)
洪武丙辰,俾任內外職九年為滿秩。每三年具錄行事之實,朝京以考績焉。(宋訥文集。)
今上皇帝遣使以束帛召,公乃幡然而起,與青田劉基、麗水葉琛、金華宋濂同召至建業。入見,上問勞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耳。”(宋濂所著章中丞溢神道碑文。)其後葉君出守南昌,沒於王事。後五年,章君為資善大夫、禦史中丞兼太子讚善大夫,以卒。又後十年,劉君亦去禦史中丞,授封伯爵,投老於家。五年,濂亦乞骸骨還山。
宋濂事太祖幾二十年。洪武九年六月,首置翰林承旨,以濂為之。是年冬十一月致仕,歸金華,猶歲一朝京師。十三年冬,其孫慎以罪被刑,舉家當置重辟。上念之,特降赦安置茂州。明年五月二十日,卒於夔府,年七十二。葬府西蓮花山下。
國初,各行中書省、府、州、縣社稷、山川等壇,原定行禮,獻官以守禦武臣為初獻,文臣為亞獻、終獻。
洪武十四年,命以文職長司通行三獻禮,武官不與祭。
洪武十三年,召壺關縣儒士杜敩到京。十月初一日,製命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
上之十有五年,詔立諸殿閣官,以寵侍從儒臣之賢者。於是金華吳公沉(沉,字浚仲。)由太史屬拜東閣大學士,臣親製誥文以授之。(方希直文集)
宋訥,洪武十三年冬除國子助教。橫經發難,擊蔀廓塞,學者如客得歸。嚐同諸儒應製撰文,畀僧道錄司領教事者十有六道,操筆立成,雅稱上意。超授翰林學士、奉議大夫。十五年冬,升文淵閣大學士。會建太學成,中外歲貢生徒日夥,而職大司成者往往迂懦,師生相奸,教化不行。宸衷簡注,擢為祭酒,升朝列大夫,以厘正前弊,十八年九月也。其後,師道既立,大被賞遇。二十三年春,壽八十,卒於太學。
洪武十八年三月十四日,聖旨:“恁禮部選年紀小秀才,將尚書陳氏、蔡氏二傳並古注疏,參考是非,定奪去取,編成新書。將來看中了時刻板印,去各處教習,下次科舉使用他。欽此。”欽遵。行取博學通經教官,將陳、蔡二傳並古注疏參考編類,成書進呈。洪武二十八年,新校正尚書會選、孟子節文刻板完備,給散天下學校。
洪武二十年冬,命禮部尚書李原名等著為禮儀定式,凡三十七條;出使禮儀,凡三條。二十七年,又命禮官參用二書為出使禮儀,總二十條。
高廟亦難受諫。翰林編修張姓者能直言,不能容,出為山西蒲州學正。例應進賀。撰表,高廟閱之,識其名。見其表詞有曰“天下有道”,又曰“萬壽無疆”,發怒曰:“此老還謗我,以”疆道“二字擬之。”即差人逮來。引見,曰:“送法司問,汝更何說?”張曰:“臣有一言,說畢就死。陛下有旨,表文不許杜撰,務出經典。臣謂‘天下有道’,乃先聖孔子之格言;臣謂‘萬壽無疆’,乃《詩經》臣子祝君之至情。今謂臣誹謗,不過如此。”聞其說,良久曰:“此老還嘴強。”令去,竟不問。左右相謂曰:“數年以來,才見容此一人而已。”!!
陳寧大夫、劉三吾學士俱茶陵人。寧告歸,赴京,將朝見,而自引決。三吾亦再召入京,道卒。(此得之高郵訓導攸縣人陳嵩)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初九日戊申,升行人司正為正七品,左、右司副為從七品,行人為正八品。凡設官四十員,鹹以進士為之。先是,所任行人多孝廉人材,上以其將命四方,往往不稱使旨,至是始命以進士為之。凡齎捧詔赦、奉使外夷、諭勞賞賜、祭祀、征聘賢才、賑濟、軍務、整典軍司等事則命之。餘外,不奉旨諸司不得擅差,而行人之權重矣。
洪武十九年,詔:“民年八十、九十為鄉閭所推者,賜爵有差。貧不能養者,日給酒肉,歲畀絮帛。著為令。”
陳遇,字中行,居金陵。元時江東明道書院山長,教授溫州。元季兵興,歸金陵。太祖渡江至金陵,禦史秦元之薦遇孝行才識,上致書禮征。與語,大悅,俾典戎務籌畫。上幸其第,谘以機密,授供奉司丞,辭不就。洪武元年,首陳為治要道三事,授翰林學士,皆辭。賜肩輿,校尉十人畀其出入,除中書左丞,又固辭。上禦華蓋殿,詔令坐,草平西詔。極喜,賜宴,重賞金銀、段疋、衣服等物,除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複辭。除太常卿,又辭。遘疾,上親賜藥,命太醫院官醫治,賜錦褥被、粥米。及瘥,除禮部尚書,又固辭。上禦奉天門,召入,命坐,詢問典故。時炎暑,賜紗衣,命引入內澡沐,賜宴,令其子充宿衛,亦辭。屢蒙厚賚,當時公侯卿大夫無此寵遇也。病複作,上命太醫院官醫治,弗痊,卒,年七十二。上再三哀悼,賜棺木、麻布、米鈔葬祭。次子恭,天順間官至兵部尚書,管柴炭。(遇後因子貴,贈大理卿,有楊士奇撰墓表。)
太祖皇帝大兵克金陵,元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福壽死之。天下既定,立廟京都城南土門。因廛市喧鬧,弗稱神宅。洪武二十一年秋,命工曹改作於欽天山陽。明年夏告成功。尚書臣秦逵傳製,俾臣宋訥撰碑記。
洪武九年,星變,求言。平遙縣學官葉伯巨謂人曰:“今天下有三事最切,其二事易見而為患小,其一事難知而為患大。此三者積於吾心久矣,縱不求言,吾猶將言之,況有明詔乎。”即為書,言三事。曰:“分封太侈也,圖治太急也,用刑太煩也。今四方已平矣,民庶思治矣,而不務以寬厚禦之,視誅殺人如滅螻蟻,使民不獲安息,欲以圖治,難矣!夫圖治於亂世之餘,猶理絲於棼亂之後,緩之則端緒可得,欲速則膠結而不可理。今病民之不安,奸邪不正,朝夕異令,賞罰不準,君勞於上,臣困於下,治烏可致乎?此二者人皆知不可,然非敗之根也。所謂分封太侈者,天子畿內,地止千裏,而燕、秦、晉、楚,千裏之國,以封少年未達事之王,無事則易驕佚,有事則易僭亂,此人所未知而臣所謂為患難見者也。”其語皆切直。上大怒,曰:“小子何乃敢疏吾家骨肉!我見之且心憤,況使吾兒見之耶?速收以來,吾將手射之而啖其肉!”伯巨至,丞相乘上喜乃敢奏,詔係刑曹問狀。瘐死獄中。(方希直作傳)
按:漢封七國逾製,賈生痛哭極言,謂有尾大不掉之憂。其言不用而卒見排於絳、灌。後晁錯建削地之議,而七國以誅錯為名連兵向闕。後帝誅錯以謝七國,漢始獲安,然亦危矣。解縉言:“漢庶人不宜過寵,恐生異謀。”後果反。興兵誅煦,而縉終罹庶人讒謗,下獄以死,豈不悲哉!葉伯巨言甚切直,其為國謀亦忠,而竟不免死於獄,亦足悲也!總之,處人主骨肉之間,蓋難言哉!自昔記之矣。
浦江張孟兼,洪武中為太常丞。兼自負為文,奴視同輩。劉基嚐為上言:“今文章士,第一為宋濂,臣基次之,又其次則孟兼。”由是愈自高。既而濂、基薦之,未幾,除山西按察司僉事。以善糾擿著聲譽,升山東按察司副使。時山東布政使吳印,乃鍾山主僧。上親選拜官,妻用金帛,寵之甚厚,印以見知人主,自尊重,禮節少簡。孟兼自任無敵,且印又僧也,易之。印候孟兼,由中門入。孟兼以吳印雖位大,然風憲司不當由我中門人,召守卒笞之。月朔望入學,令諸生講經,孟兼故以語侵譏印。印不平。孟兼尋複以它事,騎馬入布政司,謫棰僚吏問罪,且言將上封事言於朝。僚吏懼,勸印上封事,言孟兼見淩侮,然孟兼封事終不上也。上覽印言,以為孟兼淩我任用臣下,逮治笞之。孟兼既辱,愈憤,即捕為書封事者,欲論以罪。印複上書,言:“伏請去位避其橫,否則且為所擠。”上大怒,曰:“彼乃敢與我抗,我今乃與爾抗!”遂械至闕下,廷詰之,命衛士摔發摘拏,垂死,特論棄市。詔印曰:“我除爾害矣,善為之。”(方希直作傳。)
藍玉從李文忠征西番,封永昌侯。洪武十五年,命副穎川侯傅友德征雲南。二十年,征北虜,至哈剌哈之地,後封涼國公。玉於靖寧侯為姻家,靖寧既坐胡黨誅滅,玉內懷憂懼。二十五年,征建昌回,見上,覺上有疑之之心。每謂其所親曰:“上位取我回來,著我做太師,如今又著別人做了。先前胡黨事發,壞了多少官人,我想不如先下手好。”遂與景川侯曹震,東川侯胡海,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都督陳麟、許亮、江信、張政、聶緯、王銘、茆鼎、祝哲、馬俊、謝熊、黃輅、徐質,及舳艫侯男江陰衛指揮朱能,東川侯男胡二舍,府軍衛指揮陶文,吏部尚書詹徽,神宮監太監呂升,沈陽侯察罕,達官乃兒十花,西僧汝寧王光,府軍衛指揮榮碧英,約以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伺上出勸農時舉事,事覺,坐誅。(出《逆臣錄》)
按:二十六年九月初十日,詔有胡萬盤黨,被誅五千。(“詔有胡萬盤黨被誅五千”,舊鈔立齋錄作“詔胡藍二黨被誅有萬五千人”。)
王褘,字子充,義烏人。吳元年授江南儒學提舉司校理,升禮部郎兼引進使,轉起居注,出同知南康府事。洪武元年,詔議踐祚禮,改漳州通判。會詔修元史,征還,與宋景濂俱為總裁。史成,拜翰林待製。壬子,出使西夷。(方希直所作像讚序。)雲南元孽梁王據險弗庭,洪武壬子,詔待製王褘往撫諭之。不聽,館褘別室。褘屢諭以禍福。久之,見執,瘞於地藏寺。比時,癸醜冬蠟也。(雲南誌所載王景常所撰文節墓誌。)建文立,其子紳官太學,言於朝。贈學士,諡文節。(希直祭公文。)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冊允炆為皇太孫。詔曰:“曩古列聖相繼馭宇者首立儲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於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操將練兵,平天下亂,偃天下兵,奠生民於田裏,用心多矣。及統一以來,除奸暴,去豪強,亦用心多矣。邇來蒼顏皓首,儲嗣為重。嫡孫允炆,以九月十三日冊為皇太孫。奉上下神隻,以安民庶,誥示臣民,想宜知悉。”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皇太孫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追尊懿文皇太子為孝康皇帝,懿敬皇太子妃為皇後,(姓常氏,開平忠武王遇春之女。)太子妃呂氏為皇太後。(壽州人,中都誌載:“太常卿呂本之女。”)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詔書雲,又將呂後之父呂本靈位與太祖高皇帝同祀於西宮。
皇上嗣位之初,即下明詔,行寬政,赦有罪,蠲逋租钜萬計,去事之妨民者。明年,以紀元賜高年米肉絮帛,民鬻子者官為之贖,免田之租稅幾年。分遣使者問海內患苦,賞廉平吏,罪至死者多全活之。於是刑部、都察院論囚,視往歲減三之二,人皆重於犯法。二年春二月甲子,有詔:“若曰頃以訴狀繁,易禦史台號”都察院“,與刑部分治庶獄。今賴宗廟神靈,斷獄頗簡,其更都察院仍漢製為禦史府。專以糾貪殘,舉循良,匡政事,宣教化為職。省禦史員定為二十八人,務為忠厚,以底治平。”二月戊辰,賜禦史衣,明日己巳,以都察院舊署在太平之北,於朝謁為難,命即詹事府為禦史府。賜宴於新治,複命文武大臣皆預,以寵綏之。(方孝儒奉敕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