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城內東昌坊口,起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祖籍河南省汝南縣。1886年進入私塾學習,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中國慘敗,這激起了魯迅做一名海軍、為祖國掃除敵人的強烈願望。1898年前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樹人,後來改入南京路礦學堂。之後又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1901年畢業,翌年赴日本留學。1903年為《浙江潮》雜誌撰文並翻譯了《月界旅行》。第二年去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就此放棄了當一名海軍的誌願。他之所以決定學醫,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被外國人嘲笑為“東亞病夫”,加之父親被庸醫所害,他更認識到當一名救死扶傷的好醫生,對中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
然而在日本,魯迅認識到國人精神上的麻痹比身體的虛弱更加悲哀可怕,遂棄醫從文,在東京研究文藝。1905年至1907年參加了革命活動,發表了《文化偏至論》等論文,在此期間,奉母命回國與朱安女士結婚。1908年,成為“光複會”會員,並與其弟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1909年,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生理學化學教員。1911年紹興光複後,魯迅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是年冬天,他的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出爐,後發表於《小說月報》。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應教育部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部員。同年五月,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1918年首次使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我國最早的白話文小說,為我國小說揭開了新的篇章。1919年到北京,1920年翻譯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戲曲《一個青年的夢》和俄國阿爾誌跋綏夫所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之後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1923年出版小說集《呐喊》。《孔乙己》《阿Q正傳》等名篇收錄在內。1925年,出版《熱風》,第二年九月,出版小說集《彷徨》。1927年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係主任兼教務主任。同年出版他的唯一一部散文詩集《野草》。這年,魯迅與許廣平女士結合,後育有一子,名為周海嬰。第二年,魯迅所寫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出版,同年雜文集《而已集》亦印成。1929年,《壁下譯叢》出版。1932年,編成短評集《三閑集》及雜文集《二心集》。1933年應蔡元培之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成為該會執行委員。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十月短評集《偽自由書》出版。1934年12月,短評集《準風月談》出版。續寫《故事新編》。1936年1月,《故事新編》出版,後病重,十月十九日逝世。魯迅先生以筆為劍,刺醒當時麻木的國人,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