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以悲觀的心態去體味人世炎涼,常以最壞的惡意揣度人性的醜陋,所以,我常感到悲哀與迷茫,不知是為自己,還是為這個社會,以致使我變得酷似“憤青”。但當我到“德鋼”集團後,我似乎在迷亂中看到了一點希望的曙光,找到一些關於做人可以學習的榜樣。我讀過一些書,也懂得一些用方塊字說事道物的技巧,但我絕不容忍自己成為美女香車的代言人,奸商政客的馬屁精,做惡俗時尚的幫閑,追腥逐臭的狗仔……但我敬重崇高。
所以,才有了這一本書。
寫“德鋼”的人很多,我個人認為其中寫得很好的是楊椽和康綱聯,他們筆下那些富有靈性的句子讓我佩服。
所以,在我和他們寫同樣的人和同樣的事時,我便恬不知恥地整段地“剽竊”他們作品中的一些內容,在此,我表示道歉,也表示感謝。
與其用講述個人故事的方式堆砌字數,不如寫人的理念思想體現對生活的感知,增添文字的魅力,這就是我對這本書定下的創作基調。
對文字的苛刻,使我為之絞盡腦汁,也寫了很長的時間,從盛夏寫到初冬。
作品完成後,“德鋼”董事長王周龍說他要看看。
當我把書稿放到他那幹淨而寬大的辦公桌時,我不禁長長籲了一口氣。
作者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