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沙堰頭·八角井鎮。這是川西北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五代時後蜀王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喜愛和看重的地方。這裏溪水潺潺,草木森森,平原無涯。難怪花蕊夫人這位傳說中能文能武的生長在龍門山下的蜀中奇女子曾策馬圍獵於此。而花蕊夫人的“龍池九曲遠相通,楊柳絲牽兩岸風,常似江南風景好,畫船來去碧波中”,更極盡此地風物之勝。
然而曾幾何時,這裏的農民們也曾貧病交加。是這裏的水土不好嗎?不,這裏地處成都平原西北緣,與成都平原同享朝露陽光,花卉蔬果共飄香。這裏毗鄰德陽文廟,代代文昌;孝泉古鎮,稻米遺香。更連千年綿竹,世代中江。應該說,這裏地靈人傑!
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幾年前就為這裏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激動,而傾倒。這裏所創造的一切和創造這一切的人們的事跡,使這個文學團體一心為四川省德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寫下重重的一筆。於是派作家住下來,終於在半年內寫出了這部記錄這裏的人們流血流汗終究創造輝煌的奮鬥事跡。這便是擺在讀者麵前的這部書--《柳沙堰頭》。
本書洋洋灑灑萬言,確是我們柳沙堰頭·八角井鎮的農民兄弟們沐浴改革開放春風以來所做的點點滴滴工作和取得的方方麵麵的成就的反映。作家筆下,有催人淚下者,有激人奮發者,更有令人深思者,但,不管怎麼說,與我們的當年農民弟兄、現今的工人朋友的豐富多彩的奮鬥史相比較而言,這畢竟是一篇小文章。而生活,才真正是一篇書寫不完的大文章。為此,我們曾三易書名。初名《王周龍和他的夥伴們》,大家覺得有了領頭人,有了領導集體,卻沒有體現群眾。繼而更名《滴水·太陽》,把本書比作大海之一滴,它可以反映出五光十色的、噴薄而出的紅日之光彩、博大,所謂一粒米中藏大千世界。雖然在那最為艱難的創業時代,他們曾穿草鞋,靠一把炒豌豆、一杯水充饑,走遍中國大地去推銷自己的產品,終於救活了這個企業,但仍覺這個題目不十分妥帖。最後,還是那帶領大家穿草鞋、吃豌豆、喝清水,現為德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王周龍提議取名《柳沙堰頭》。是啊,柳沙堰頭,我們深深紮根在這片生我們、養我們的豐腴土地上。我們懂得這裏不是名利場,這裏是生長五穀雜糧的地方。五穀雜糧,它養育了我們,給我們的軀體以無窮的力量,讓我們去衝、去闖、去不斷譜寫新的鋼鐵工業的新篇章;五穀雜糧,撒在這方土地,它能千秋萬代養育我們,讓兒女來繼承我們的事業,讓生活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在此,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感謝柳沙堰頭·八角井鎮的父老鄉親、農民兄弟、工人朋友,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擺在讀者麵前的這部《柳沙堰頭》。我們要感謝為創造事業積勞成疾並早早離去的戰友。我們要感謝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名譽會長、四川省老領導、著名學者韓邦彥和其他幾位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我們要感謝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名譽會長、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四川省文聯名譽主席、九十一歲高齡的著名作家馬識途同誌為本書題寫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