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的青春我做主(1 / 1)

眾所周知,劉邦是從小小亭長到開國皇帝的布衣天子、草根英雄。但布衣要成為天子,草根要成為英雄豈是一段“赤帝子”或“斬白蟒”的神話故事能夠解釋得了的!在劉邦神話身世的背後是無數個你我他一樣的吃喝拉撒睡,一樣的柴米油鹽茶。

劉邦的公務員生涯來得太晚。三十四歲才被舉薦為小小亭長,實在不算是有政治前途的青年人。一向被人們解讀成“遊手好閑、好酒及色”的青少年劉邦把自己最美麗的青春獻給了誰?仔細想來,“遊手好閑、好酒及色”還算差得遠,但不是“遊手”,是“遊俠”;不是“好閑”,是“好交”;不是“好酒”,是“善酒”;不是“及色”,是“遠色”。

劉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這一年正是秦昭王滅周立秦之年,意味著早已名存實亡的大周朝連名分也被剝奪,被秦國一筆勾銷了。此時降生的劉邦正可謂生逢亂世。他的家在沛縣豐邑中陽裏,今天的江蘇省豐縣。他的家庭成分流傳最廣的是農民,也有市井一說。無論何者,可以確定的是少年時期的劉邦確實接受過正統教育。他的成績不算優秀,但不足以說明他不學無術。他有一個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朋友盧綰。兩家是父一輩開始的交情。

劉邦,這時的劉邦還沒有取名劉邦,而叫劉季,取伯仲叔季之意。他雖是家中第三子,但前麵有哥哥早亡,故而叫劉季。劉季與盧綰同拜馬維先生為師,在其門下讀書。幼時劉邦應該算是問題少年。他經常不按套路出牌。最典型的就是喜歡逃課,被老師斥責是家常便飯。劉邦總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他的心中懷有比讀好萬卷書更遠大的夢想。

兩千多年前普通人家的孩子讀書稍差點沒有什麼大不了,現在也一樣。若能務農或經營買賣也是好的,行行都能出狀元。但劉邦逃課之外,對家裏的營生也是甩手不管。這一點他和兩個性情敦厚的哥哥形成極大反差。父親劉太公深感失望。不過失望當中又看到希望。因為自己的小兒子縱然有一百個不是,有一點卻是別人比不了的。劉邦為人豪爽,待人寬容,從小就是孩子頭兒,而且生得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稱之為帥哥也不為過。此人不失為做公務員的好苗子。

但在劉邦十七歲成年之後,不知是考試沒過,還是無人舉薦之故,他沒有順利進入體製內。這個時候父親劉太公真犯愁了。

可劉邦不急,正所謂“皇上不急太上皇急”。十七歲這年的雨季,青春叛逆和豪情滿懷的劉邦開始了尋夢之旅——走上任俠之途。

任俠說到底是一種精神和風氣,集中表現在一個人重承諾、講義氣、輕生死。戰國時期任俠之風極盛。任俠群體龐大。這群人個性自由放任,不接受社會群體約束,與當時的法治吏治格格不入,被統治者邊緣化,卻為時人敬仰。任俠風氣從上層社會一直滲透到民間鄉裏,既有王公貴族,也有亡命之徒。遊俠們紛紛投靠貴族門下,形成當時蔚為壯觀的養士之風。最著名者為戰國四君子: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嚐君和魏國信陵君。

劉邦的天性與任俠精神暗合。他和當時或時下眾多青少年一樣,對心中偶像狂熱崇拜。劉邦頂禮膜拜之人正是魏國信陵君。但二人身份有天壤之別,以劉邦一個懵懂少年之輩,根本不可能投靠其門下,況且在劉邦十七歲那年,信陵君已經辭世三年。

心中偶像的離世並不會打擊粉絲的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還能更加激發出鬥誌。劉邦找到一個從前為信陵君門客,如今為養士門主的人張耳。劉邦數次從江蘇沛縣徒步走到遙遠的外黃縣(今天的河南民權縣)拜見張耳。二人相處融洽,後來,當然是很久以後的後來,還成為兒女親家。

公元前225年,張耳所在的魏國被秦國所滅。秦國嚴加打擊民間黑惡勢力。身為縣令兼名士的張耳被政府通緝,遂逃亡。劉邦追隨張耳的遊俠生涯也告一段落。

已過而立之年的劉邦又一次進入職業生涯的低穀。遊俠之夢隨著秦帝國的強大而破滅,今後的路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