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穩重修煉——穩重得體信服人(3)(1 / 3)

因為鋒芒太露而把人得罪光了,薛道衡算得上是一個典型。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還有一句古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樹木長得比林中大多數的樹都高了,勁風就會將其折斷,鋒芒太盛而被夭折,那就太不劃算了。

正如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對他的兒子所說的:要比別人聰明——如果可能的話;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即使你知道是錯的,你一定這麼說更好:“噢,這樣的!我倒有另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被糾正過來。”

用“我也許不對”這一類句子,確實會收到神奇的效果。

郭解就是一個很能藏鋒露拙、大智若愚的人物。

在洛陽有一位男子因與人結怨而處境困難,許多人出麵當和事佬,但對方一句話也聽不進去,最後隻好請郭解出麵,為他們排解這場糾紛,郭解晚上悄悄造訪對方,熱心地進行勸服,對方就逐漸讓步了。

這時候如果是一般人,一定會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急於示人,但郭解不同。他對那接受勸解的人說:“我聽說你對前幾次的調解都不肯接受,這次很榮幸能接受我的調解。但是,我作為一個外地人卻壓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調解了你們的糾紛,實在是有違常理。因此,我希望你這次就當我是調解失敗,等到我回去,再由當地有威望的人來調解時才接受,怎麼樣?”

郭解的做法異於常人,但卻是一種使自己免遭眾人嫉恨的明智之舉。既保護了自己,又留下了為人稱道的美名。誰又能說郭解不是大智慧者呢,那些極力顯示自己才能的人,不過是耍小聰明罷了。

耍小聰明的人有一點就是工於心計,為了滿足自己某方麵的欲念,成天謀算他人。比如《三國》裏的那個周瑜,總嫉恨著諸葛亮,用了不少方法去難為他,結果自己倒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為天下人所笑。

以上我們分析了鋒芒太露的弊處,這裏,不妨再給那些急於施展自己才華和抱負的年輕朋友一點忠告:所謂“人不知而有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道我,我心裏就不高興,這其實是人之常情。隻要你有表現本領的機會,你就要把握住這個機會,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會知道。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你已有真實的本領,你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你沒有真實的本領,快快從事預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理正是如此。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怕無善其事的時機。鋒芒對於你是隻有害處而無益處的。

隨機應變,巧妙周旋

隨機應變是指在與人交往中,自己或他人的語言出現意外情況時,能夠靈活、迅速、恰當地動用口才進行處理,盡量避免或減少意外情況帶來的損失。一般來說,公關工作具有一定的計劃性,但也有很大的隨機性。有時可以出現一些未曾預料到的問題,需要公關人員及時有效地處理,這就是公關工作的隨機性。說話隨機應變,具有三個方麵作用:一是彌補語言失誤,避免造成尷尬;二是應付意外情況,維護自我的聲譽;三是堅持正確觀點,挫敗無理刁難。公關員具備了隨機應變的口才藝術,就能在各種情況下應付自如,避免不良影響,贏得周圍人的敬重。

一、以智改錯,巧補疏漏

在與人交往時,應盡量言語謹慎,避免說錯話。但個別時候也有可能用錯詞語說錯話。如果不及時補救,就會使錯話固定下來,被人抓住把柄,造成尷尬局麵,影響自己的形象,損害組織聲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設法進行補救。有三個補救辦法可供參考:

其一是移植法,就是把錯話移植到他人頭上。如說:“這是某些人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錯誤糾正過來了。對方雖有某種感覺,但是無法認定是你說錯了。

其二是引伸法,迅速將錯誤言詞引開,避免在錯中糾纏。就是接著那句話之後說:“然而正確說法應是……”或者說:“我剛才那句話還應作如下補充……”這樣就可將錯話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