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最後的歲月(1 / 3)

一、德尼夫人情變風波

1765年,一位年僅18歲的劇作家來到了費爾內,受到了伏爾泰的熱情歡迎。一年後,他和一位演員出身的漂亮小姐喜結良緣。新婚之後,他又帶著新娘再次來到了費爾內。伏爾泰不僅欣賞這位年輕有為的劇作家,而且對他善於演戲的妻子更是誇讚不已。他們愉快地住在好客的主人家裏,年輕人把伏爾泰稱為“偉大的爸爸”,而伏爾泰則親切地稱他為“小孩子”。“偉大的爸爸”和“小孩子”親密無間,相互尊敬,他們或者一起爭論感興趣的問題,或是共同修改一些詩作、劇本。

這位年輕的劇作家就是拉阿爾普,他是伏爾泰晚年生活中一位有重要影響的人物。1767年,他的劇作《瓦爾維茨》因在法蘭西喜劇院公演而小有名氣。1772年11月23日,與伏爾泰結交了近60年的老友蒂埃裏奧去世了,他是伏爾泰早年從荷蘭回國後在律師事務所工作時認識的。蒂埃裏奧沒有文學才華,也不是很勤奮,但文學功夫還比較好,辦事幹練,伏爾泰成名後,他一直充當伏爾泰的代理人。蒂埃裏奧的不幸離去,使伏爾泰失去了事業和生活上的幫手,他必須重新尋找新的代理人,而年輕有為、與巴黎上流社會和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都有較好關係的拉阿爾普便成了伏爾泰比較中意的人選。但是,在他正式成為伏爾泰的代理人之前,他曾引起伏爾泰和德尼夫人之間一場激烈的爭吵,險些導致這對共同生活了26個春秋的’“甥舅”決裂。

拉阿爾普住到費爾內的伏爾泰家中不久,德尼夫人便對這位年輕英俊的小夥子產生了好感。她把他看成知己,經常對他講些心裏話。她說自己一直向往繁華的都市生活,厭倦鄉間的寂寞無聊,與年邁體弱的舅舅之間又缺少應有的感情交流,她感到十分苦悶和孤獨。拉阿爾普同情德尼夫人的遭遇,常常被她充滿感情的訴說所感動,他真誠地安慰她、關心她,並試圖從感情上給她慰藉。不久,拉阿爾普成為德尼夫人的情夫。作為對情人的報答,德尼夫人把伏爾泰的一些手稿,包括《日內瓦內戰》和《回憶錄》交給他,這些手稿雖用筆名發表,但傳出去肯定會給伏爾泰帶來不少麻煩。1768年初,敏感的伏爾泰開始懷疑德尼夫人與拉阿爾普之間存在某種不正當的關係。他經常指責德尼夫人過分袒護拉阿爾普,但德尼夫人卻不以為然。

1768年元月底,拉阿爾普前往巴黎旅行,他帶走了《日內瓦內戰》手稿,不久,這一手稿便在巴黎傳開。消息傳到費爾內,伏爾泰非常氣憤。當拉阿爾普回到伏爾泰家中,伏爾泰嚴厲指責他偷竊自己手稿的不端行為,他辯解說,他是從巴黎住所附近的一位雕刻家那裏得到的。伏爾泰知道其中必有原因,他不能就此放手。於是他馬上托巴黎朋友達米拉維爾去與那位雕刻家對質,結果證明,拉阿爾普在撒謊,他與德尼夫人的暖昧關係得到確認。2月28日,伏爾泰嚴厲批評外甥女輕率而不負責任的行為,公開抨擊她與拉阿爾普的不正當關係。德尼夫人大為惱怒,針鋒相對地與伏爾泰發生激烈爭吵,甚至還威脅說,要離開可惡的費爾內回到自由的巴黎。

第二天早晨,伏爾泰起床忙過一陣之後仍不見德尼夫人起床,上午10點左右他去敲她的房門,仍沒有得到任何回音。他以為是外甥女還在與自己賭氣,也沒有在意,便到花園散步去了。中午時分,當他回到家中,仆人告訴他,德尼夫人、拉阿爾普和高乃依小姐已於清早離家出走。伏爾泰匆匆趕到拉阿爾普的臥室,果然人去樓空,但放在寫字台上一封尚未封口的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拿起來一看,原來是留給自己的,不看則已,一看簡直令他肺都要氣炸,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竟敢傲慢無禮地指責自己這位名高望重的老人。他大發雷霆,大罵拉阿爾普和自己不爭氣的外甥女。他向前來拜訪的瓦格瓦埃抱怨並聲明說要立即廢除已簽署的給德尼夫人年金的文件。激動的情緒過後,他又陷入了極度的失望和沮喪之中,他心灰意冷,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多餘的了。當天晚上,在寫給裏舍利厄公爵的信中,他把自己描繪成為一個奄奄一息的人。數日之後,他的怒氣漸漸消退了。他給德尼夫人寫信,請求她回到費爾內,他說,沒有她的費爾內是令人厭煩的,如果她不立即回到費爾內,他將開放自己的別墅,作為貧困哲學家們的旅店,以便減輕自己的孤獨。伏爾泰又給朋友寫信,表示願意原諒拉阿爾普的錯誤,希望他們規勸德尼夫人回心轉意,並保證暫時仍為她提供年金。一切事情可以重新協商。

德尼夫人到巴黎後,便立即選準一處優雅的住所進行裝修。不明真相的人們以為伏爾泰馬上就要返回巴黎了。伏爾泰本人的確一直想回到闊別已久的首都,德尼夫人也早已不想呆在邊陲的淒涼小鎮,她曾勸告舅舅直接向外務大臣舒瓦瑟爾申請返回巴黎。在晚年已把名譽看得高於一切的伏爾泰不想讓別人產生他向政府乞討的印象,因而堅決拒絕了外甥女的要求。這次她隻身來到巴黎後便積極四處活動,她首先通過好友向國王的新情婦德巴利夫人說情,請求路易十五允許伏爾泰回到巴黎。路易十五根本就不想讓伏爾泰回到自己的眼皮底下,盡管他寵幸的新情婦講情,也無濟於事。德尼夫人轉而又求舒瓦瑟爾公爵夫人幫忙,公爵夫人膽小怕事,不願涉及與伏爾泰有關的事,惟恐這樣做對丈夫的前程不利,因而她也婉言回絕了德尼夫人的請求。一係列的努力失敗之後,德尼夫人非常懊惱,在巴黎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伏爾泰的崇高聲望和巨大財富,使德尼夫人不可能與她舅舅脫離關係。她不得不給費爾內的舅舅寫信,為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她說,她是被伏爾泰逼走的,她曾孤獨地依附他26年並始終忠誠不渝。她還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她建議他們既不到巴黎也不再住到費爾內,而搬到日內瓦住到法國駐日內瓦領事馬歇爾·漢尼的“法國公館”裏,這樣,不但可以享受浪漫多彩的城市生活,甥舅倆仍可相依為命。德尼夫人暗示,他們在日內瓦將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和自由。德尼夫人早年與漢尼先生也有曖昧關係,伏爾泰曾略有所聞,為了避免愛米莉的悲劇重演,他堅決拒絕了德尼夫人的建議,並在給她的信中明確提出,她要麼在巴黎待下去,要麼回到費爾內,沒有第三種選擇的餘地。

無依無靠的德尼夫人迫不得已,隻好同意回到費爾內。她表示討厭費爾內缺乏教養的男仆,特意從巴黎雇了一位穿白襯衫、身無異味、舉止乖巧的仆從。1769年10月27日,她悻悻不樂地回到了伏爾泰的身邊。

已經75歲高齡的伏爾泰,健康狀況良好,甚至連視力和聽力均沒有減退。這與他獨特的養生之道大有關係。他每天工作20個小時。睡眠很少。由於他改不了愛吃肉餡餅和甜食的習慣,隻得喝大量咖啡來助消化,有時一個下午就得喝20杯左右,這大大影響了他的睡眠。他吃得很少,午餐非常簡單,僅吃點巧克力,喝點咖啡充饑。他惟一的主餐是晚上9點或10點的晚飯,當然,偶爾也有例外,如有客人來訪的時候。他最愛吃小扁豆,愛喝味道鮮美的湯,稍微吃一點羊肉,對糕點不太感興趣,因病忌食時,隻吃點雞蛋和乳清。他得過胃病,消化不良,一直胃口不好,沒有享用傳統大菜的口福,無法忍受醬汁牛肚的味道,也難以咽下野雞、家兔、野兔的肉末。他不喜歡吃烤鴿子,也不願吃不帶幹皮的麵包,習慣飲用一點點酒。伏爾泰自信,晚餐吃些粗菜淡飯易於消化,使人睡得香甜。他睡覺的習慣很特別,一般情況下,他吃過晚餐便馬上就寢,隻睡四五個小時,不過也有在床上躺十七八個小時的時候。他的枕邊徹夜點著三支蠟燭,床上堆滿了書籍,緊靠床邊放著一張雅致的桌子,上麵擺著開水、牛奶、咖啡、文摘卡片、紙張及文具盒。他想到一個問題,或者產生某種靈感,馬上就拿取紙筆不停地寫起來。他晚年很多犀利的政論文及一些文學作品就是這樣寫成的。

二、世紀的榮譽

1764年後,伏爾泰先後過了七十、八十的高齡,他的影響愈來愈大,聲望越來越高。他不僅是法國文壇首屈一指的巨匠,在歐洲知識界也成為舉足輕重的元老級人物。大家不再把他當作普通人看待,而把他視為法蘭西智慧的象征。即使是一些著名宗教人物,也不會因他不顧教會的反對而上演某個猥褻的喜劇而貿然向朝廷控告他;在從前會把他監禁起來的大臣,此刻也得考慮對他處理不慎可能招致的不良後果,最多也隻不過是寫一封措辭嚴厲的信對他提出批評而已。

伏爾泰年歲越大,他得到的榮譽也越多。有些榮譽簡直就像從天而降,連他自己也莫明其妙。1770年2月,伏爾泰突然收到羅馬方濟各會托缽僧會長的幾封信,會長決定吸收他為該團體成員,以感謝他對他所生活的地區教徒的幫助。授予他的榮譽稱號是:“聖方濟各會精神的兒子和人世間的教父。”伏爾泰之所以得到方濟各會的青睞,據說是由於舒瓦瑟爾公爵從中斡旋的結果。伏爾泰得到這一榮譽,盡管出乎意外,但也非常高興。他給達讓塔爾、達蘭貝爾、弗裏德裏希寫信,興奮地告訴他們這一消息,並且宣稱他一直有自己獨特的托缽僧的習慣。

1769年,聖朗貝發表了題為《四季》的敘事詩,高度稱讚伏爾泰一生的文學成就。他還著重肯定了伏爾泰在《亨利亞特》等史詩上的偉大成就,認為伏爾泰在戲劇創作上的貢獻,要超過拉辛和高乃依,他的曆史著作和哲學著作描繪了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風俗,第一次把人類的智慧史作了係統的總結。伏爾泰不僅是自己所生活時代的巨匠,而且如果在以前的任何時代也是第一流的大師。

伏爾泰對自己以前的情敵突如其來的稱讚不知所措,在給聖朗貝的感謝信中他說,他已很久沒有讀到如此使自己快樂的東西了。四季變化的題材以前曾被英國作家湯姆遜寫過,聖朗貝也承認自己受到過這位英國詩人的啟發。1769年7月,伏爾泰在《法蘭西信使報》上發表文章,認為聖朗貝要優於湯姆遜,因為後者的田園詩隻簡單描繪了四季的特色,而前者卻解釋了人們在每一季節應該做什麼。法國四季變化比英國複雜得多,因而用詩歌也難以很好地進行描繪,何況聖朗貝是用韻詩的形式寫的,這與湯姆遜的無韻詩相比,難度更加大一等。但是聖朗貝的《四季》詩仍然寫得很優美。伏爾泰甚至還誇大其詞稱它是超時代的作品。很明顯,這些言過其實的溢美之辭主要是為了報答聖朗貝不計前嫌、仍然對伏爾泰無限景仰和崇拜的友好情誼。伏爾泰與聖朗貝的關係雖然一度因為愛米莉的死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他們的關係並沒有中斷,在後來的歲月裏,尤其在伏爾泰的晚年,他們一直是好朋友。

受聖朗貝《四季》詩的影響,伏爾泰沉寂了多年的詩興又開始勃發。在此後的幾個月裏,他放下了手中許多工作,把精力集中到了詩歌的創作上,接連發表了許多熱情洋溢的詩篇。這些詩篇生動描繪了鄉村的恬靜、優雅的隱居生活,抒發了自己對美好人生的向往。在一首《致聖朗貝先生》的詩中,他稱《四季》這首感人肺腑的詩歌增加了他對鄉村生活的熱愛。15年來,他一直生活在這遠離鬧市的鄉野,對這裏的土地和純樸的鄉親,已有了一種難舍難分的感情。他表示他倡導和支持的移民開墾土地的工作,將比自己的文學作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普通勞苦大眾來說,物質生活的脫貧致富比精神生活的充實更有吸引力。

伏爾泰在領導啟蒙運動的同時,還在費爾內致力為當地普通人謀福利,這一工作使他成為第一位身體力行的啟蒙思想家。他積極宣傳自己的啟蒙理想,努力實踐自由平等的主張。他在費爾內的一舉一動不僅引起法國輿論的關注,而且也為整個歐洲所矚目。他被宣布為法國的天才和法蘭西民族的驕傲,他的巴黎友人發起了為他建造紀念像的活動。

1770年初,在日內瓦駐法國外交代表雅克·內克爾的家裏,17位哲學家歡聚一堂,他們包括達蘭貝爾、絮阿爾、愛爾維修、狄德羅、馬爾蒙代夫等著名人物。在餐桌上,支持啟蒙事業的內克爾夫人提議。為了向伏爾泰表示崇高的敬意,大家集資為這位老人塑像。這一建議立即得到了在場哲學家們的一致讚同。他們決定把這一工作委托給當時法國最優秀的雕塑家皮加爾。1770年4月,內克爾夫人正式向伏爾泰通報了這項榮譽,她說,這一活動已經得到40多位朋友或崇拜者的捐款。盧梭聽到這一建議後,也立即作出了積極的反應,雖然他與伏爾泰長期不和,但是他仍尊敬伏爾泰在文學上的成就,他認為為伏爾泰雕像“這是法蘭西和這個世紀的榮譽”。後來,俄羅斯女皇葉卡特琳娜、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波蘭前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和丹麥國王也先後加入了捐款人的行列。伏爾泰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高興,尤其使他感到滿意的是居然還有這麼多歐洲國王為他捧場。他幽默而又不無遺憾地說:“我有了一手的王,但我應當勝這一局。這個榮辱交錯,黑白相映的生涯,你不覺得敬佩麼?在我的四王之中沒有一個南方之王,你不覺得遺憾麼?”

弗裏德裏希可能是考慮過去確實有負於伏爾泰,他對捐款塑像的工作尤為熱心。他不但迅速寄來了捐贈款項,而且還寫了一封信對伏爾泰進行高度評價,他請求達蘭貝爾在法蘭西學院宣讀這封熱情的來信。弗裏德裏希在信的開頭這樣寫道:“伏爾泰得到的最美的紀念碑是他自己樹立起來的,他的著作將比聖彼得教堂、羅浮宮或人類的虛榮曾獻給永恒未來的一切這樣建築都會存留得更為長久。”

雕塑家皮加爾與伏爾泰一樣,是古典主義的崇拜者。他把為伏爾泰造像看成是國家和人民的重托,認為伏爾泰的塑像必須完美體現法蘭西民族的智慧,展示給人們的應該是一位智者的形象。經過多次精心的構思,皮加爾為伏爾泰設計了一座裸體坐像。

晚年的伏爾泰格外消瘦幹癟。對他幹癟的程度,後來撰寫《法國曆史軼聞》的勒諾特爾有過誇張的描繪。他說伏爾泰死後若幹年,當人們開啟他的棺柩捧出骷髏時,在場的人居然還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