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隆運十一年正月初十,朔北軍攻下了平原郡的最後一座府城首府平原府,平原郡駐軍統領白向東和郡守錢誌傑在平原城東門被破之後,率軍投降,至此朔北軍占領了整個平原郡,平原戰役告一段落。
此戰,朔北軍先後殺死殺傷平原郡駐軍三萬餘人,俘虜收編七萬餘人,自身損失也超過了一萬人。
大周援軍再聽到平原郡全部陷落的消息後,放慢了行軍的速度,並向周帝周慶雲奏報,是否還需要繼續北上支援。
李青雲坐在平原郡守府中,報捷的奏章已經送往上京城中,平原郡五府的局勢都已經穩定了下來。各府的知府人選暫時還沒有定下來,政務暫時由各府駐軍首領和親朔北的商人士紳組成的政務委員會共同負責。
俘虜和主動歸降的平原軍士兵也被打亂了編製,重新編成新軍,其中的一部分精銳被專門挑選出來,補充進了第一軍和第二軍。七萬多名周軍經過遣散精簡之後,還剩下了近四萬人,編成了三個師,分別被派往靳陵、海拉爾和三關駐防,耿衝的第三軍和賈成化的第五軍則各抽調了一個師到平原郡,孫衝的第六軍也開到了連山府,隨時能對平原郡提供支持。平原郡周邊的朔北軍隊已經達到了近二十萬人。
針對大周和北狄軍隊接下來可能發動的進攻,李青雲專門召開了一次有各軍軍長參加的軍事會議,製定了“南守、北攻”的作戰計劃。
即南線的峰城關由靳一維的第四軍防守,任務就是擋住大周軍北進的步伐,並盡可能地消耗大周的軍力。在北線戰事結束之後,再調回軍隊,殲滅來敵。除了在峰城關下部署了兩萬五千名步兵之外,柴陽府也留下了一萬步兵作為機動兵力。
在北線的夏綏和連山兩府,除去留守各府的軍隊之外,專門集中八萬步兵和五萬多人的騎兵出城防守,並尋機圍殲北狄騎兵。
對於李青雲做出的出城作戰決定,幾名軍長最初都是大惑不解。北狄騎兵在平原之上衝擊力強悍,步兵出城和騎兵在野外作戰完全就是一種自殺行為。
經過李青雲的耐心解釋,他們才最終接受下來。平原郡之所以能夠順利地歸附朔北,和平原百姓一直受到北狄的荼毒,希望得到一個強力政權的保護有很大關係。如果己方還是和周軍一樣龜縮在城牆後麵,放任狄人侵掠城外,無疑會大大降低百姓們對朔北的信心,對於鞏固在平原的統治十分不利。
何況李青雲也想要給北狄人一個深刻的教訓,至少也要讓他們在今後的幾年之內不敢打平原的主意,才能有利於自己今後的長遠大計。
就在朔北軍逐漸完成在平原郡部署的時候,大周和北狄之間也終於達成了共同出兵的協議。集結在察河口的十萬北狄騎兵隨即南下平原郡。與此同時,早已在邊境待命的二十萬北胡騎兵也發動了對北狄的全麵進攻,平原郡的戰火還沒有完全止息,又在草原上重新燃起。
大周的第一批十萬人的援軍已經抵達了盧龍郡,五萬名從甘洛邊境臨時抽調的士兵也作為第二批援軍正在向盧龍郡趕來,再加上盧龍郡本來的駐軍,大周在盧龍的軍隊已經超過了二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