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美國“梭魚”MK50反潛魚雷(1 / 1)

基本情況

該魚雷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研製的第四代小型通用反潛魚雷,既可空投、也可由水麵艦艇投放,既可反潛(特別是攻擊深水快速潛艇、亦包括淺水慢速潛艇)、又可攻擊水麵艦艇,可與美國海軍現役的所有艦艇和飛機上的發射裝置配用,並在P-3飛機上進行多次高速低空投放試驗。

作為機載空投魚雷,取代MK46Mod5反潛魚雷,後者是由原霍尼韋爾防務係統公司、現阿裏揚特技術係統公司於1972年根據美國海軍的“近期改進計劃”研製並於1979年服役。

該魚雷項目稱之為“先進輕型魚雷”,1972~1978年對眾多竟爭方案進行鑒定,1979年選出霍尼韋爾公司/加雷特公司聯合推出的MK50和由麥道公司/雷錫恩公司聯合推出的MK51繼續進行竟爭,前者為熱動力魚雷,采用鋰-六氟亞硫閉循環係統;後者為電動力魚雷,采用鋰-亞硫酰氯一次電池係統。

1981年MK50方案中標,1983年投入全麵工程研製,1987年開始空投試驗,並投入低速生產,計劃采購340條,同年6月選定西屋防務公司作為第2生產商,1990年開始按首次合同規定交付產品,霍尼韋爾公司生產76條,西屋防務公司生產64條。

1992年開始按追加合同規定交付產品,霍尼韋爾公司和西屋防務公司各生產100條,總計采購數目達605條。1992年完成該魚雷的作戰使用試驗和鑒定,同年實施改進計劃,發展MK50Mod1/2.1993財年MK50Mod1投產,1996財年MK50Mod2投產。

結構特征

該魚雷采用常規外形布局,由前、後兩個艙段組成,前艙為製導控製艙(含戰鬥部),後艙為動力裝置艙。製導控製艙前部內裝複式主/被動聲納係統,包括低噪聲天線陣、發射機、接收機,有多種可選擇的接收/發射波束,還采用兩台數字式信號處理機,對聲納數據進行處理,向AN/AYK-14美國海軍標準計算機提供距離圖,然後由該計算機向聲納設備和動力裝置發出控製信號,完成自動駕駛、導航、目標探測、識別和跟蹤、以及實施幹擾等任務。

製導控製艙內的聲納係統後部,為空心裝藥戰鬥部,重量45kg,要求精確導向潛艇最薄弱的部位,並穿入其內部爆炸。

動力裝置為160馬力雙回路閉式循環汽輪發動機,航程大於20km,下潛深度大幹800m,潛航速度為30節,即30海裏/小時。

戰鬥部裝填炸藥重40kg。魚雷入水時拋掉降落傘,隨後海水電池被激活,驅動魚雷俯衝至預定深度,在水壓裝置控製下改平,隨後作環形搜索運動,以監聽水聲信號。搜索到目標後,根據俯仰和方位誤差信號向目標接近。

如無目標信號,魚雷即作螺旋形下降並繼續搜索目標。達到深度極限時再度改平,然後作螺旋形上升,到達預定上升極限為止。一旦能源耗盡,魚雷即沉人海底。

基本數據

直徑:324mm;

長度:2890mm;

重量:360kg;

戰鬥部重;45Kg;

製導係統:主/被動聲自導;

動力裝置:汽輪發動機;

航速:50節;

航程:20000m;

下潛深度:大於8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