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新教師甚至是頗有成就的教師都不可避免地要與新的物理問題打交道,隻有對問題解決有很深的造詣,努力做到學生問不倒,才可能勝任高中教學的需要。所以,我進入高中教學第一項修煉就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首要的目標就是努力爭取做到學生問不倒。提高問題的解決能力,最基礎的是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對教學要求的準確把握,以及必需的問題解決基本功,解決一般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特殊問題的技巧。作為一個新教師來說,熟練掌握問題解決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實踐。無論走上崗位前後,還是工作得心應手之後,最好的老師仍然是學習,是向書本學,向同行學,向學生學,在實踐中學。(一)向書本學1.進圖書館無論是做學生的時候,還是走上教師崗位後,圖書館都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當了老師以後,圖書館、新華書店本人更是常客,出差時見了書店,隻要有點時間,也要進去晃一晃。因為圖書館有新的教學雜誌,也有各種版本的教學參考書和大量的教學資料,新華書店則有最新的圖書資料。初入杏壇時,我幾乎翻遍了當時能找到的各種資料,深入分析和解決了大量的物理問題,從而為自己透徹理解物理規律、理解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時可能遇到的障礙奠定了基礎。到圖書館學習,作必要的摘錄,在工作中感到受益匪淺。有條件時我也積極創造機會閱讀一些外文的原著。筆者到了湖州以後,學習的條件有了新的改善,湖州師院的圖書館不僅有國內的最新期刊,也有國外的一些資料。在師院老師的幫助下,筆者也曾借閱了一些英文版的物理教師雜誌。由於是專業類的,閱讀起來相對比文學類的方便一些,比較適合不常用外語的讀者。筆者閱讀中發現,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物理教學特別重視實驗,解題類的文章極少,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看到好的文章,也可以引用到教學中來,或者介紹給同行。1994年筆者也曾有一篇譯文刊登在《物理通報》雜誌上。2.訂閱雜誌和購買書籍從教以來,筆者一直保留著訂閱雜誌的習慣,這也是因為筆者認為訂閱雜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感覺到訂閱雜誌,一是可以及時了解與自己教學有關的或直接可以借鑒的教學方法、教學難題的解決,可以直接在教學中發揮作用;二是了解國內教育界最關心物理教學的人們現在關心什麼,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對自己可以有所啟發,產生新問題,自己參與研究,發表自己的意見。後來看到有些文章自己有不同意見,或者是感覺還不透徹,自己也想有話要講,也就開始參加了投稿發表自己的觀點。對於自己訂閱的雜誌,一般做到幾看,即粗看、細讀、彙總看。粗看就是收到雜誌後,翻一翻目錄,挑出自己想看的文章,粗粗瀏覽獲得感性認識。細看是有餘暇時,就用整塊的時間仔細閱讀自己想看的文章,找到自己的感覺和收獲。彙總看是指每學期或每年結束,本人都要把自己訂閱的雜誌彙攏,再長看短看一番。因為有的文章當時可能沒有感覺,也因為好的文章隻讀一次是不夠的,再讀可以鞏固印象,甚至產生新的問題。

每年度結束時再把雜誌裝訂起來,這時還可以再彙總看看,也常有利益。因為自己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看問題的角度也常有不同,這樣多次看了,雜誌的作用就更大了。至於買來的書籍,一是可以進行比較深入的專題進修,二是可供平時查閱。所以每買一本新書,筆者也是極為高興,先是粗看,有整塊時間再進行細讀,並作為資料及時查閱。3.學習其他的教材筆者在最初的教學中,對於教材中涉及其他學科的內容,認為應該是其他學科教學中已經解決的問題,常常是一句話,“我們知道--”就帶過去了。其實,有時學生並不知道。高一力學常遇到求數學極值的問題,有的要用三角函數的知識,有的要有極值概念,筆者開始常常以為數學中已經完成了。教了幾年後,才發現,原來學生並沒有足夠的基礎,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學過。再如,相同的內容不同學科中要求或者表述也是有不同的。物理是強調單位的,數學教學中有些是不強調單位的。例如,圓周率π,數學中不強調單位,在物理教學中卻是有單位的,國際單位製中它的單位是弧度,像角速度ω的單位就是弧度每秒。類似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少,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表述。筆者在教學中還遇到與化學教材“打架”的事情。有意思的是,當時的高中試用本,在講放射性同位素作為示蹤原子時,教材中舉的例子是某實驗可以表明,某化學分子是在某處發生斷裂的;而化學教材中講的是同一樣實驗,然而結論卻完全不同。同學科、同樣的內容表述的形式也可以不同。這是由於不同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著名的牛頓三定律在原有的初中教材、高中教材以及大學時的表述也是不一樣的。其中大學的教材更接近於定律建立者本人最初的描述。這些例子給我深刻的印象,作為教師,應該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科基本知識的來龍去脈,包括要學習和掌握所涉及的前置基礎,後續發展。這樣才可以不犯低級錯誤,真正了解學生的起點,也有利於學生接受能力不斷提高。於是,本人不僅閱讀初中的物理教材,也曾閱讀過初高中的數學、語文、英語、生物等其他教材,找到不同學科的教學銜接點,以豐富物理教學。向書本和雜誌學的過程中,我常有感覺,有些問題其實自己也有過類似想法,但是書中或雜誌中別人談得更深刻。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印證和加強,並且開始形成自己新的想法。有些問題卻是自己從來沒有想到的,現在別人已經有了成熟的想法,我就可以拿過來,直接用於教學。別人是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總結的規律,我花了這麼一點錢和時間就知道了,這是太值了。從這個角度上講,一本雜誌有一篇文章覺得可看,就太合算了。這也是我喜歡看書、買書和訂閱雜誌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向教師學1.細心地向老教師請教現在常有些人覺得老教師沒有什麼好學習的,在新課改麵前還是新教師學得快。其實,細心地總結老教師的教學,他們每個人總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東西的。我在長興中學的時候,一段時間裏我是物理教研組中最年輕的教師,期間幾乎所有的老教師都給了我值得學習和終生受用的東西。

當時的教研組長是楊謙老師,他紮實、靈活的教學方式一直被人們稱道,他和老教師們的人品更是值得我們終生學習。記得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剛開始評職稱的時候,物理組有一個評高級教師的指標。那時候,中學老師原有職稱是中教十級,組內有兩個中教三級物理教師,這在湖州市是最高的,楊老師是四級。楊老師一直謙讓不願評中高,兩位中教三級的老教師也是一起推薦楊老師。這兩位三級教師,一位是黃文鶴老師,資深不說,教學極為認真,堪稱楷模,師生心中威望很高。另一位胡益超老師,學養極好,修養極好,號稱活字典,教學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隻要找他,都可以找到答案,我從胡老師那兒也是得益匪淺。這樣資深的老師相互謙讓,真是讓人肅然起敬。當時長興中學的學術環境很好,每周都有教研活動,每學期也有全校性的大型教學活動。更重要的是,這些教研活動在組長帶領下,人人都很認真,學術上的討論風氣極好,討論問題都是直言不諱。這樣,基本功欠缺的年輕人提高的機會很多,也很快。楊謙老師還經常把外出參加學習和教研活動的機會安排給我們年輕教師。我也更珍惜這樣的機會,每次外出教研活動,都是如饑似渴,積極求教。當時我有一句口頭語:“我是扛著麻袋來裝經驗的,多多益善。”當時教研組裏的何其銀老師,到了教研室擔任教研員後,遇到課題也總是安排我參與,甚至省裏的中學物理教學研究會的理事他也竭力推薦我參加。他認為,我更年輕,又在一線,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以後我又遇到許多好老師,如市教研室的潘老師、省教研室的李老師等。他們無論在學識上還是在人品上都是我極好的學習榜樣。2.向其他老師學凡是共事的、有交流的老師,隻要注意觀察,都可以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也都是值得學習的。新老師沒有心理負擔,不瞻前顧後,不囿於說對說錯,敢說敢做。不同學科老師教學各有學科特色,我覺得這些特色對教好物理也很有益處。像英語老師重視學生的辨音,物理學概念表述時字詞的辨析也值得注意,時間與時刻、即時速度與某位置時速度;語文教師優美的課堂語言表現力和漂亮的板書,對物理教師的語言感染力也極為重要;數學教師作圖的準確性可以讓學生傾倒,對物理老師來說也是重要的基本功;體育教師示範的一絲不苟等都是值得我學習的,更不用說藝術教師的專業水平更是令人羨慕。他們練就的任何一招在物理教學中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走上行政崗位後,我仍然很喜歡聽課,而且是不同學科的課,也從中不斷地吸收營養,了解各學科的教學規律,為自己的工作增加更多的底蘊。(三)向學生學1.老師和學生在新的問題情景麵前是平等的向學生學習既是教學相長的需要,也是老師專業成長的切實需要。筆者有一句話常常在每一屆學生麵前說:“老師和學生在新的問題情景麵前是平等的”,鼓勵學生隨時發表自己的觀點。這裏說的是筆者的心裏話。因為無論師生,大家都是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解決新的情境、新的問題。對於常規性問題,教師因為見多識廣,可以比學生更快地接近問題的解決,但是在新的情境麵前,教師的經驗有時候也會成為思考的羈絆,一旦陷入一時也可能走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