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3)

上開皇三寶錄表

臣房言。臣聞有功於國史錄其勳。有政於民碑傳其德。況如來大聖化洽無窮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載者也。臣竊尋覽。自漢魏已來代有翻譯。而錄目星散經多失源。世罕綴修時致間絕。緣此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是知教興寄在帝主。伏惟陛下應運秉圖。受如來記。紹輪王業。統閻浮提。湣世間昏開慧日照。廣緝經像大啟伽藍。闡解脫之門。導天人之路。建善舟楫濟拔蒼生。斯實曠古一代盛歟。豈臣庸微輕敢妄述。但昔毀廢臣在染衣。今日興隆還參法侶。時事所接頗預見聞。因綱曆世佛法緣起。始自姬周莊王甲午佛誕西域後漢明皇永平丁卯經度東歲。迄今開皇太歲丁巳。曆一千二百七十四載。其間靈瑞帝主名僧代別。顯彰名開皇三寶錄。凡十五卷。庶法無隱冀經有弘。不任下情惶悚戰懼。輕冒奉表上錄以聞。伏願天慈垂神降省謹言

開皇三寶錄總目序

開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興善寺翻經學士臣成都費長房上

竊惟三寶所資四生蒙潤而世有興毀。致人自升沉。興則福業恒感天堂輪王人主。毀則罪報常受地獄餓鬼畜生。論益物深無過於法。何者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故勝天王般若經雲。若供養法即供養佛。是知法教津流乃傳萬代。佛僧開導止利一時。故賢劫之興千佛同其化。修短之壽四聖異其年。雖複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揚弘法無別。莫不煎熬愛海濟含識以趣涅盤。鏨鑿慢山度蒼生以會般若。然般若玄寂。非因聲難以通。聲必托形。不藉相無由顯。所以境稱忍刹。總百億之須彌。世號娑婆。統三千之國土。區分三界五濁之穢土沙。形別六道二乘之鄙羊鹿。大聖慈湣俯降迦毗。丈六金容應王宮之裏。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載處在世間。假以言音方便演暢。無染之法金口自宣。一音敷揚萬類各解。機緣匪一教有塵沙。阿難總持渧無遺失。譬別器水瀉之異瓶。雙樹入般涅盤。迦葉王城結集。一千羅漢迭察迭書。著之葉皮布乎天竺。五百中國各共奉持。十六大王皆同擁護。後漢之始方屆脂那。帝世交參十有六代。翻彼域語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餘祀。古舊二錄條目殘亡。士行道安創維其缺。爾來間有祖述不同。各紀一方互存所見。三隅致隔故多失疑。又齊周陳並皆翻譯。弗刊錄目靡所遵承。兼值毀焚絕無依據。賴我皇帝維地柱天。澄靜二儀廓清六合。庭來萬國化攝九州。異出遺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屬此休時。忝預譯經稟受佛語。執筆暇隙寢食敢忘。十餘年來。詢訪舊老。搜討方獲。雖粗緝綴猶慮未周。廣究博尋求敬俟來俊。今之所撰集。略準三書以為指南。顯茲三寶。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經度時祥承漢宵夢。僧之元始城塹棟梁。毗讚光輝崇於慧皎。其外傍采隱居曆年國誌典墳僧佑集記諸史傳等僅數十家。擿彼翠零成斯紀翮。扇之千載風於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時昏暗。同傳法流之潤。洽世燋枯。闡我皇猷導開厥始。昔結集之首。並指在某國城。今宣譯之功。理須各宗時代。故此錄體率舉號。稱為漢魏吳及大隋錄也。失譯疑偽。依舊注之人。以年為先。經隨大而次。有重列者。猶約世分總其華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經律戒論傳。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為十五軸。一卷總目。兩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錄。代錄編鑒經翻譯之少多。帝年張知佛在世之遐邇。入藏別識教小大之淺深。昔姬潛之鼎出現。彰漢室之將隆。近周毀之法重興。顯大隋之永泰。佛日再照。起自大興之初。經論冥歸。發乎開皇之始。事扶理契。合此會昌。述紀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題稱曰開皇三寶錄雲。其卷內甄為曆代紀

開皇三寶紀卷第一  帝年上周秦

合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年

周 莊王 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紀九年佛生

僖王 五年

惠王 二十五年

襄王 三十三年

傾王 六年

匡王 六年(四年佛入涅盤

定王 二十一年

簡王 十四年

靈王 二十七年

景王 二十五年

敬王 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寶塔

元王 八年

真定王 二十八年

孝王 十五年

威列王 二十四年

元安王 二十六年

夷列王 七年

顯聖王 四十八年

順靜王 六年

赧王 五十九年

秦 昭襄王 五年

孝文王 一年

莊襄王 三年

始皇帝 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 三年

始皇帝子 四十六日

開皇三寶錄卷第二(帝年前漢次新後漢

合二十六主四百一十四年

前漢) 高帝 十二年(都長安

惠帝 七年

呂後攝 八年

文帝 二十三年

景帝 十六年

武帝 五十四年

昭帝 十三年

宣帝 二十五年

元帝 十六年

成帝 二十六年

哀帝 六年

平帝 五年

新 王莽 十七年(治長安

更始帝 二年(亦長安

後漢) 光武帝 二十三年(都雒陽

明帝 十八年(十年譯經

章帝 十三年

和帝 十七年

殤帝 一年

安帝 十九年

順帝 十九年

衝帝 一年

質帝 一年

桓帝 二十一年

靈帝 二十二年

獻帝 三十年

開皇三寶錄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合四十五主三百八十一年

魏 文帝 七年(都雒陽

明帝 十三年

齊王 十四年

高貴鄉公 六年

元帝 五年

西晉) 武帝 二十六年(都雒陽

惠帝 十六年

懷帝 六年

湣帝 四年(都長安

東晉)元帝 六年(都建康

明帝 三年

成帝 十七年

康帝 二年

穆帝 十七年

哀帝 四年

海西公 五年

簡文帝 二年

孝武帝 二十四年

安帝 二十二年

恭帝 一年

宋 武帝 三年(都建康

前廢帝 一年

文帝 三十年

孝武帝 九年

中廢帝 一年

明帝 八年

後廢帝 五年

順帝 二年

齊 高帝 五年(都建康

武帝 十年

廢帝 半年

新安王 半年

明帝 四年

東昏侯 二年

南康王 一年

梁 武帝 四十八年(都建康

簡文帝 二年

孝元帝 四年(都江陵

西魏) 齊王 二年(都長安

周 略陽王 二年(都長安

明帝 三年

武帝 十八年

宣帝 二年

靜帝 十年

大隋) 開皇來 十七年(都大興

開皇三寶錄卷第四(譯經後漢)總一十二人

合三百五十九部(五百七十五卷)(後漢)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沙門竺法蘭 五部(十六卷經

沙門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沙門支婁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優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經

沙門竺佛朔 二部(三卷經

沙門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清信士嚴佛調 七部(十卷經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卷經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沙門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諸失譯經 一百二十五部(二百五十九卷經咒

開皇三寶錄卷第五(譯經魏吳)總道俗一十人

合三百七十一部。五百六卷

魏沙門曇柯迦羅 一部(一卷戒

沙門康僧鎧 二部(四卷經

沙門曇帝 一部(一卷羯磨

沙門白延 六部(八卷經

沙門支強梁接 一部(六卷經

沙門安法賢 二部(五卷經

吳沙門維隻難 二部(六卷經

沙門竺律炎 三部(三卷經

優婆塞支謙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經

沙門康僧會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經及注

諸失譯經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六(譯經西晉)總道俗一十三人

合四百五十部。七百一十七卷

西晉)沙門竺法護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經戒

沙門畺梁婁至 一部(一卷經

沙門安法欽 五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無羅叉 一部(二十卷經

清信士聶承遠 三部(四卷經

沙門竺叔蘭 二部(五卷經

承遠子清信士道真 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經及目錄

沙門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立 四部(十三卷經

優婆塞衛士度 一部(二卷經

沙門支敏度 二部(十三卷經

沙門釋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經

沙門支法度 四部(五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一十五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七(譯經東晉)總道俗二十七人

合二百六十七部。五百六十四卷

東晉)沙門帛屍梨蜜多羅 三部(十一卷經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