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呂不韋的教育思想(1 / 2)

一,呂不韋簡介

《呂氏春秋的教育智慧》主要內容包括:呂不韋的教育思想;《呂氏春秋》的教育智慧;《呂氏春秋》選編。內容涵蓋呂不韋簡介;呂不韋的教育思想;重農思想;安貧守道重用賢能;推崇教育;主張知士、愛士與舉賢等。

戰國末期,秦國日益強大,統一天下己成定局,時代和社會都急需一部綜合百家、統一思想而成的政治、曆史、文化性的學術論著,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呂不韋時任秦國相國,從秦國稱雄的角度出發,在思想上要求統一的傾向出發,廣泛搜羅門下客人,個個著其所聞,綜合百家九流之說,暢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最後彙編成書,名日《呂氏春秋》。

呂不韋,戰國末期衛國濮陽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原本以經商為生,曾在邯鄲經商時,結識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或稱子楚,認為得到此人是“奇貨可居”,這樣就開始了他的政治投機生涯。後被秦國國君拜為國相,並稱之為“仲父”。

在秦莊襄王時期和秦王贏政的前幾年,呂不韋抱著“欲以並天下”的心願,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秦王贏政到了可以親政的年齡,呂不韋意識到要發生相權和王權的矛盾,便從多方麵做了應付的準備。終於在秦王贏政登基之時,發生了武裝叛亂。秦王贏政在追查這一事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身世與呂不韋有牽連,於是罷免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下令將其遷往蜀地。呂不韋看到大勢己去,自殺身亡。

戰國時期,儒墨先起,黃老繼之,進而有名、法、嶽、農各家,各執一端,爭論不休。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等三個總題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餘萬字,於秦王贏政八年完成。書中特別注重吸取儒道兩家的學說,而對法、墨兩家的觀點往往采取批判的態度。《呂氏春秋》是中國古代雜家的代表作,“諸子之位兼有之”,沒有形成自己一個比較完整的體係,而是調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觀點,溶而彙之,承納百家之言。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的目的,是為秦朝統一天下進行的思想和理論論證,是我國曆史上比較早的一次統一思想的嚐試,雖然結果失敗了,但《呂氏春秋》的曆史功用還是為後世所傳習的。

二,呂不韋的教育思想

呂不韋的思想,綜合了諸家的思想之精華,形成一種比較獨立自成體係的“呂氏言論”。在戰國後期由分裂走向統一這樣的曆史轉變時期,呂不韋作為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曆史地位和曆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他兩任秦國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麵為秦統一準備了有利條件,打下了基礎。做為他思想精華的集合,《呂氏春秋》為封建大一統的理論作了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