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7月24日,日本大正時代的文壇“鬼才”芥川龍之介在家中吞服安眠藥自殺身亡。

芥川龍之介1892年生於東京。在他出生後不到一年,母親猝然發狂,此後再也沒有恢複正常。舅舅收養了龍之介。他天資聰穎,酷愛讀書,中學時就閱讀了許多世界名著,為日後的寫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由於精神病方麵的遺傳和過於早熟,他很早就產生了悲觀厭世的傾向,這成了他日後自殺的原因之一。

1913年,芥川龍之介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並開始了小說創作。其作品取材新穎,語言簡潔,文筆冷峻,具有高度的藝術性。1915年,短篇小說《羅生門》發表,但並未引起文壇的注意。次年,短篇小說《鼻子》發表,得到大作家夏目漱石的讚賞。隨後,芥川龍之介逐漸在文壇上占據了新銳作家的地位。

從1916年到1920年,他寫的都是曆史題材的小說。1918年,小說《地獄變》發表,這篇作品迥異於之前的大部分作品,色彩濃烈,風格陰冷,感情強烈且直露,以極端殘酷的方式反映了統治者對底層人民的摧殘。

從1920年到1924年,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更加關注現實,尤其側重反映勞苦民眾的生活。1922年,《竹林中》發表,整個作品彌漫著壓抑、彷徨的氣氛,這一方麵是如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的氛圍,另一方麵則與當時作者自身的迷茫情緒有關。當時,芥川龍之介的生活非常困頓,還染上了胃腸病、痔瘡等疾病,神經變得越來越脆弱,經常失眠,甚至出現幻覺。由於病情越來越重,他的心態也越來越壞。

從1925年到1927年,他創作的作品大都充滿著死亡的氣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鬼才”,除了他才華橫溢外,還與這種鬼氣彌漫的文風有關。

1927年,35歲的芥川龍之介自殺身亡。在此之前,他曾經給一位朋友寫了一封信,提起了他自殺的原因:“我對我的未來感到茫然……我首先想到的是怎麼死最合適,最後我決定服毒自殺……”有人認為,芥川龍之介自殺的最大原因,是他在洶湧而來的時代潮流麵前感到恐懼,無所適從。日本的大正時代,民主氣息在這個閉塞的島國迅速高漲,而芥川龍之介與當時的一些文人似乎被拋在了時代潮流之外,他們被稱為“資產階級作家”,這令他敏感地想到未來將屬於社會主義,因此陷入絕望。可以說,芥川龍之介是時代的犧牲品。他不堪忍受現實的醜惡,卻又無力反抗,也不相信鬥爭能夠改變命運,隻能從精神上尋找空洞的依靠。對於社會和人生,他半是肯定半是否定,找不到真正的精神歸宿,隻是苟延殘喘而已。他在隨想集《侏儒的話》中寫道:“最好的處世方法,是既蔑視社會又過著與社會相適應的生活。”可是,他最終還是“不堪忍受舊道德的重荷,在新時代的黎明中倒下了”。隨著他的自殺,大正文學也走到了盡頭。

芥川龍之介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超過150個短篇小說。總體風格是短小精悍,視角獨特,情節新奇,文筆冷峻,其中不少篇章幽暗、陰冷,甚至詭異。我們這本書,選錄其作品的標準,力求全麵囊括他的各種風格,將代表性與全麵性結合,使讀者的閱讀感受盡量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