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遺址黑水國概況(1 / 1)

黑水國遺址,又稱西城驛沙窩,民間也稱“老甘州”。位於黑河西側的衝積扇台地,東南距張掖市甘州區17公裏,海拔高度為1465米~1472米,台地為曆史上河流淤積而成,黃土層厚度自南向北漸增,呈扇形的台地北沿黃土層厚度在7米以上。地下水位距地表約20米,地麵近半土地被沙丘掩蓋,沙丘相對高度約在9米~20米之間。

黑水國遺址以兩座古城和極多的漢晉古墓著稱於世。黑水國遺址的漢墓群於1957年由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於1963年重新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墓群和南北兩城並列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1990年至1996年期間的詳細考察,遺址內含古墓群、古城址、古屯莊、史前文化遺址(灰坑)、漢代建築遺跡、古寺院遺址以及古代居住、耕地等遺跡,內涵極為豐富,各類遺址集中在16平方公裏的範圍內。以黑水國遺址為中心,四周分布著較多的漢晉古墓群,以南有明永墓群,永和墓群,亂河灣墓群,孫家閘、武家閘墓群,直至南7公裏的甘浚鄉一帶也有墓群分布,向西有燎煙墓群、五個墩墓群,北至平原堡一帶也有零星古墓的分布,312國道以北的明永磚場、國道以南的大片區域,東至台地邊沿的下崖子古墓最為密集,曾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20世紀90年代,學者對該區域進行全麵考察,在黑水國遺址集中區(後稱黑水國區域)采集到史前文物及標本約2000件,其中大量散布在史前文化遺址上的細石器,有著極高的史學價值。

黑水國區域是張掖境內的一個特殊生態環境,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豐富的文化遺產上麵,它留下了4000年前人類生活生產的翔實資料,並且,它保存了兩千年來人類社會在這裏從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活動的豐富實物,包括漢唐古城、大型建築遺址、古代寺院遺址、唐明時期完整的驛站建築布局、明代壁畫、明代耕地等,黑水國區域內眾多的遺址和墓葬形成一個龐大的地下文物寶庫,因此被文物界專家譽為“一塊寶地”,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曆史上,由於人們對黑水國區域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致出現諸多傳說,使黑水國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20世紀40年代,考古學界開始了對黑水國區域的考察和研究。隨後,對黑水國的調查研究處於停滯,直至20世紀90年代仍停留在對黑水國古城址曆史屬性的考證。目前看來,黑水國區域為漢代張掖郡郡址這一觀點,在學術界已達成共識。經考古調查所知,早在4000年以前,這裏已有人類集中地居住和生活。至秦漢之交,月氏人曾一度占有這塊土地,後,匈奴強大,擊敗月氏,月氏族西走大夏,黑水國區域成了匈奴觻得王的領地。西漢武帝置張掖郡,領十縣,郡治所就建在觻得縣,即黑水國區域,漢代的黑水國區域,曾作為張掖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防禦體係的關鍵環節。唐代黑水國區域置鞏筆驛,元代沿用,明代設小沙河驛,另有常樂堡,清代廢棄。

曆史遺存狀況表明,黑水國在人類生活生產的曆史過程中,曾出現過三個周期性的變化,這就是人類對黑水國自然環境的三次依賴和廢棄。第一個周期以人類遠離黑水國告終,第二個周期以開發者的墓葬建在沙漠化了的黑水國告終,第三個周期以沙埋古城告終。黑水國無聲地展示了人類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係,在綠洲中心出現了一個沙丘突兀的黑水國,是人類在這裏不合理開發利用並導致自然法則懲罰的標誌。古人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目前,黑水國正處在第四次建設期,如何堅持科學發展觀和科學自然觀,可持續地開發利用黑水國,正是我們今天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對子孫後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