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刮痧的起源及原理1(1 / 1)

刮痧療法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運用刮痧法來治療疾病了。刮痧療法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應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目的,經常刮痧可起到調節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一、刮痧的起源。

刮痧與針灸、熱熨、推拿、刺絡、拔罐等中醫外治法源流緊密相連,相互演變而產生。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千年前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已有運用刮痧法的雛形。

這部書中有使用匕周擦拭患兒局部,至“有血如蠅羽”出現,以治療嬰兒瘛病的記載,與今天的刮痧法頗為類似,據此認定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運用刮痧法來治療疾病了。

刮痧療法是如何起源的呢?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野外生活,難免會受到疾病的困擾,當時的條件很差,又沒有任何的醫學知識作為指導,當身體不適時,人們會尋找一些解決的方式。當身體某處疼痛時,偶爾會用磨尖的石頭對身體部位進行刮拭、壓迫或抓起火堆旁被烤熱的石頭進行熱敷。在實踐中慢慢發現一些特殊的部位運用石頭點按對病痛有所緩解,於是逐漸總結和發展為中醫的精華——砭石療法。至新石器時代,隨著石器製作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特定形狀的醫用砭石。

砭石療法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經絡療法之一,它利用砭石在人體表麵進行壓、刮、劃、刺等操作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說文解字》解釋“砭,以石刺病也”。

它與中國傳統醫學一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作鬥爭中積累與總結出的寶貴經驗,是整個中醫治療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刮痧的發展。

從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已經開始有了關於刮痧療法的記載。唐朝時人們開始用苧麻來刮治疾病。宋元之際,民間已比較廣泛地流傳用湯匙、銅錢蘸水或油刮背部,以治療腹痛等症。自明代開始,根據在臨床治療痧症時刮拭過的皮膚表麵會出現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小突起,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統稱為“刮痧療法”。

清代,刮痧療法大為盛行,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僅表現在對各種痧症的辨證論治上,而且還表現在刮痧不同操作方法及運用的係統化。距今300多年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末初秋,在燕都發生的一次流行病,當時疫病大作,患者表現為胸腹脹滿、生白毛如羊且日死千人。名醫郭誌邃遍閱群書,廣搜秘驗,博采眾長,用刮疹法及放疹法製服了這場瘟疫,並著成《痧脹玉衡》。這是曆史上第一部研究痧症的專著,標誌著古代醫家對痧症的研究終於在清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後世刮痧療法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從事中醫工作的人士對刮痧療法進行了繼承及整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黨和政府更加重視對中醫的繼承和傳揚,加大力度扶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刮痧療法也越來越得到醫學界的重視,特別在倡導綠色療法的現代社會,刮痧由原來局限的“痧病”和“出痧”走上了學術論壇,發展成為中醫外治法中一個獨特的療法。

近幾年,刮痧療法由最初的直觀的經驗療法,上升到有係統中醫理論指導、結合現代醫學理論、有實驗數據支撐、適應病種廣泛、療效肯定的綠色療法。其治療方向不斷地擴大,由最初以治療痧症為主,發展到治療內外婦兒等多種病症,並涉及消除疲勞、調整亞健康、減肥、美容等養生保健領域。

刮痧方法不斷改進和豐富的同時,其工具也日益多樣,從原來的錢幣發展到牛角或玉石質地的刮痧板,刮痧使用的介質也豐富多樣,可根據病情酌情選擇。

刮痧療法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與檢驗,由原來的經驗療法發展成為有係統理論指導,有係列手法操作,適應病種廣泛,既可保健又可治療的一種自然療法。其主要優點是操作簡單易學,工具輕巧廉價,效果十分明顯,又無不良反應及產生創傷,危險度極低,操作後不影響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