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統禦智慧:中國式管理實踐篇9(1 / 3)

第三章

師法聖賢識人之道

知人還是不夠的,知人如果不善任,等於不知。知人一定要善任,把他的長處發揮出來,把他的缺點放在我們的肚子裏。

第一節

識人應有的要領原則

領導者一定要知人善任,要想知人善任,首先要懂得觀人。觀人有以下三大要領。

首先,從外見內。

我們觀人時隻能從外見內,因此有時會看不準,因為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往往是假象。所以,我們在觀察一個人時,要注意他是否也在注意我們。如果他發現我們在注意他,那他表現給我們看的可能是假象。如果他不知道我們在注意他,那他呈現給我們的才是真實的自己。他用真實表現麵對我們的時候,我們看人才會比較準。

從外見內,不是泛泛地看,而是深入地體會與觀察。

比如,我們看一個人是不是緊張忙碌,通過等公交車時他的表現可略知一二。有的人,一有公交車過來,車還很遠他就在那張望是幾路車。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很累,是勞碌命。有的人,等公交車的時候安靜地看自己的書,公交車一到他上去就好了。這樣的人,通常就比較輕鬆自在。

再如,一個金魚缸中有很多漂亮的魚,有的人,欣賞一下就完事了。有的人,一定要數清楚到底有幾條,那他可能一輩子都是勞碌命。

其次,由顯見微。

處事的原則是由微見著,而觀人的要領則剛好相反,應該由顯見微。也就是說,看出人的大體形態後,再從細微的動作來分析他的修為和言行。

有時候,我們通過一個人的大概狀態就知道他怎麼樣,因為他的很多行為已經透露了信息。他不識自己的廬山真麵目,但我們一看便知。

最後,認同辨異。

同一類型的人,有不同的性情。從同中發現差異,殊為必要。比如,諸葛亮跟曹操有很多相同點,都是有智慧、有謀略的人,但是曹操是曹魏政權的主要締造者,諸葛亮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人才不是天生的,後天培育非常重要。所以有的人不是人才,但是企業會把他培養成人才。相反有的人可能是人才,但是來到企業後反而慢慢變成呆人,非常可惜。知人還是不夠的,知人如果不善任,等於不知。知人一定要善任,把他的長處發揮出來,把他的缺點放在我們的肚子裏。人才要靠自己來培育,通過訓練,可以把人塑造成理想的人才。以下是訓練人才的三大原則。

第一,明辨是非。

心直口快的人,很容易製造是非。很多時候我們也很容易是非難明。那麼,怎樣讓人明辨是非呢?孔子強調“臨事而懼”,所以在麵對危機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部屬是否謹慎、積極,訓練其找出事物本源的能力。

第二,屢敗屢戰。

曾國藩打過不少敗仗,為什麼皇帝還很相信他?在給皇帝的奏折裏,曾國藩陳訴自己屢戰屢敗,自請重罪,但有人提醒他,改為“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就是無能。屢敗屢戰,意境就大不相同了,意思是:我敗了,但是我精神不死,我還願意繼續戰。

屢敗屢戰,可以激發部屬在挫折中成長,養成“無時不謀,無事不謀”的習慣,兼采不同意見的長處,使行不通的變成行得通的、效果差的變成效果好的。

第三,挑戰創新。

我們要經常調動部屬的職位,使他獲得曆練。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能夠增強他的膽識,也能開闊他的視野。一般來說,越能夠適應新環境的人,越能夠挑戰創新,越能夠成為通才。對於這樣的部屬,我們要多加禮遇,不可隨意擺布。

自我學習心得筆記

第二節

洞察部屬的潛在能力

講到洞察力,我們先來了解《中庸》中的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天命賦予我們的自然稟賦就是“性”,即天分。“率性之謂道”,遵循著我們的天性而發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也可以說是自然大道。做事有“道”,才能成就誌業。“修道之謂教”,按照“道”的原則來修養叫作“教”,也就是教育。

可見,每個人都有他的天分。人才是有專長的,不是萬能的,所以我們在栽培部屬時,首先要考慮他有沒有相應的專長,是否有潛能。那麼,如何洞察部屬,尤其是新員工是否有潛能?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根據以下三點來判斷(見圖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