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問題的提出(1 / 3)

2005年11月2日至5日,上千名零售企業的管理者彙聚北京,出席第七屆中國連鎖業會議暨展覽會。其中包括來自位居中國零售領導地位的連鎖百強企業的近百位CEO。本屆會議以“創新引領突破,創新提升價值”為主題,意在推動零售行業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從學習、模仿國外企業向自主創新發展轉變;二是從以追求速度為主的外延式擴張階段轉變為以差異化求生存、創新謀發展的階段。大會的活動圍繞“創新”展開。主場熱點論壇推出“戰略創新、業態創新、技術創新”3個場次,通過嘉賓演講及現場討論從不同層麵和角度倡導和培育企業樹立創新意識——隻有持續創新,才能基業常青。實行改革開放近30年來,隨著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中國零售業實現了曆史性跨越。但隨著我國零售業全麵對外開放,有關外商投資零售領域的各種限製已於2004年12月取消,眾多國際零售業巨頭搶灘我國市場,零售業成為目前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之一。為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零售企業不斷加大服務、管理、營銷、品牌等方麵的投入,但企業的利潤空間卻越來越小,生存和發展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這些擺在研究者麵前的現實課題亟待解決。無論是成功企業的經驗或失敗企業的教訓都向我們揭示了這樣的一個真理——唯有創新,才是中國零售業做大做強並應對挑戰的根本。

中國零售業快速發展背後的問題十多年前,中國零售業通過學習、借鑒、模仿國外零售企業先進的模式,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時至今日,中國零售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本土企業之間、本土企業與外商零售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如果不及時調整策略,用創新的精神和積極的姿態及時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中國零售企業發展的空間將會受到極大的限製。目前,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有:(1)市場規模從小到大,流通網絡基本形成,但發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1978至2005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558億元發展到6.7萬億元,增長了42倍,年均增長率高達14.9%。零售企業百強2005年商品零售總額達到6717億元,同比增長26.4%,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0%。目前,中國各類零售網點超過1500萬個,基本形成遍布城鄉的流通網絡。但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國內各區域間的零售業發展也顯現出不平衡的狀況。據統計,華東、華南、華北地區占有國內零售市場77%的市場份額,擁有絕對的發展優勢。從百貨行業的情況看,大型百貨零售企業基本分布在上海、江蘇、北京、山東等地。在中國商業聯合會公布的2004年全國零售企業100強中,以百貨零售業為主的企業共59家,其中上海占32%,北京占14%。大型百貨連鎖零售集團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也很明顯,據《2005年中國連鎖零售業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42%限額以上百貨連鎖集團分布在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占26.1%,而西北地區僅占4.3%。百貨連鎖門店有71.8%集中分布在華東地區(方毅,2006)。(2)現代零售方式從無到有,但“形”而不“實”。中國流通現代化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在短短的十幾年間,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迅速發展。2005年,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的零售額7810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6%;在大型零售企業銷售額中,百貨店、超市、專賣店3種業態的銷售額所占比重分別為45.7%、32.6%和20.1%,成為零售業的主流業態。但我國零售業的流通方式“形”而不“實”,以便利店的發展現狀為例,雖然我國的便利店遍地開花,但門店狹小重複,經營的商品品種和設點選址策略與超市相同或相似,其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不能完全顯現;營業時間與百貨店等其他業態的商場比較接近,不能滿足夜間顧客的購物需求;定位模糊,大部分消費者會將便利店誤認為是“小型超市”等(高巧依,2003)。

(3)商品市場化程度從低到高,但傳遞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1978年以前,中國零售領域的絕大部分消費品都通過計劃分配,流通渠道、流通環節和商品價格也由政府製定。目前,中國零售業已成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領域,96%的消費品、95%的農副產品流通完全放開,企業自主采購、自主定價、自主經營,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大。但是,隨著市場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加入,零售業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在2005年零售企業百強中,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外資(包括獨資、中外合資、境外上市)、民營企業的商品銷售額占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6.2%、30.2%和13.7%。雖然目前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大型零售企業占有的比重較高,但民營企業、外資大型零售企業更有活力。2005年零售企業百強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商品銷售額增長速度分別為48.3%和30.2%,大大快於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大型零售企業20.4%的商品銷售額增長速度(方毅,2006)。(4)商業利用外資快速增長,但本土零售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擠壓。我國零售業從1992年起開始對外開放,2001年加入WTO,2004年12月全麵開放。截至2005年底,共批準設立外商投資商業企業1341家,合同利用外資49億美元,開設店鋪5657個,營業麵積1388萬平方米。其中,2005年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商業企業1027家,批準設立零售企業187家,為2004年批準數量的6倍多。在新批的外資零售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124家,占63%(尹虹,2006)。除了直接投資建店以外,部分外資還通過收購的方式擴大在中國零售市場的占有率,2005年商務部批準了24起外資在零售領域的收購案。截至2005年底,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中,80%的企業已經進入中國內地(方毅,2006)。外資零售業的大舉進入雖然為國內零售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營銷方法,但也加劇了國內零售市場的競爭。可以預見,零售業未來的經營環境將變得更加複雜,競爭會更加激烈。本土零售企業如果不能在管理理念和營銷方法上進行創新,其生存空間必將受到極大擠壓。

(一)唯有創新才能縮短與國外零售商的競爭力差距外資零售企業中,沃爾瑪、家樂福、好又多、歐尚、易初蓮化和麥德龍已經成為中國百姓熟知的知名企業。外資零售商最初進入中國內地,鎖定的目標市場主要是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但中國的二、三級城市零售市場目前也成為他們關注的熱點。不僅如此,外商在中國零售市場進行擴張規模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由主要采取直接開網點的方式轉變為直接收購的方式。同時,前幾年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商目前在中國的發展正逐漸進入成熟期,向獨資方麵發展(宇姝,2005)。在這種新的競爭格局中,僅僅通過學習、模仿和借鑒外資零售商的先進經驗,已很難支撐中國零售業的發展,也很難從根本上縮小與外資零售企業的差距。(1)行業集中度的相對指標相差甚遠。我國批發零售業2004年前100家銷售額才4129.8億元,隻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2003年,美國沃爾瑪公司銷售額占美國當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7.6%(王耀,2006)。中國零售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雖然正在逐年上升,2005年CR8(即行業內排名前8位企業市場占有率總和)達到4.18%,但與歐美國家相比,整體上仍然處在偏低的水平,中國零售企業的市場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2000—2004年,中國百貨行業的市場集中度CR4(%)和CR8(%)分別為0.51、0.46、0.81、2.20、2.20和0.86、0.79、1.20、2.60、2.80,其市場集中度還低於國內零售行業的總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