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提到,孩子脾氣暴躁有多種原因。父母可調查一下,孩子脾氣暴躁究竟是由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要注意既不能過於嬌慣孩子,什麼都按著孩子說的去做,也不能對孩子過於嚴厲,而導致其內心的不滿。平時就要注意教育孩子能自己控製自己的感情,並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為此,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處理周圍的事情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心情好時就任意滿足孩子,心情不好時就嚴厲地要求孩子,這種隨父母心情的好壞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情況也是造成孩子脾氣壞的原因,所以請父母一定不要這樣做。在這一點上,如果不能取得奶奶的合作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與奶奶好好談談。由於媳婦與婆婆交談往往不容易成功,可以讓孩子的爸爸去完成這一任務。
要注意孩子的健康,使其生活有規律。如果孩子有癲癇病,當然要去看病,但父母的耐心引導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孩子性格的形成,與孩子的素質當然有關係。但從幼兒時起,其環境的力量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居住在商店附近人聲嘈雜的環境中的孩子,如果會具有文靜的性格,那倒是個例外了。家裏有愛說話的母親、奶奶時,孩子也容易成為愛說的人,這也是環境影響的緣故吧。
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首先要給他創造一個好的環境,這裏想著重談談當孩子的行為主要是不安和緊張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孩子有了小的過失被提醒後,本來想做好卻因越來越緊張而又犯了錯誤;感興趣的時間很短,對什麼都關心但卻不專心;這樣的孩子在求得母愛時,其內心的不安定便與無意識的行為結合起來。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你有必要以謙虛的態度反省一下,看自己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去認識問題的(指是否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看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否是大人的心理反映呢?
愛咬手指甲的孩子
咬指甲常與吮手指同時進行,且兩者有相似之處。不過吮手指一般是不急不慌,悠然自得的,而咬指甲的動作則是急促的、富於神經質和攻擊性的。吮手指一般是在睡前、寂寞、無聊和無所事事時才出現的;而咬指甲則是在十分緊張,如要挨批、或在大家麵前唱歌、或做錯了事遭到老師和家長的訓斥及擔心的事時才出現的。從開始的時間上看,吮手指多在生後6個月到1周歲期間出現,到了兩、三歲時就消失了;而咬手指甲較晚,一般在5~10歲期間出現。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如上麵所提到的,是由於在遇到緊張的事情後,偶然或無意識地咬了一下指甲,用以緩解其緊張,以後多次發生後就會形成習慣,這種看法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為了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痼癖,就要像在前麵吮手指處已提到的那樣,首先要消除孩子感到緊張和不滿的因素,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先批評孩子咬指甲,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及周圍的處境。也許在幼兒園裏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因為父母無意中偏愛了哪一個孩子而使孩子懷有不滿。
在日常生活及遊戲中,應盡量讓孩子到室外愉快地跑跳,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到廣闊天地裏遊戲的機會。父母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光是神經質地在旁邊觀看小朋友們做遊戲,而是要讓孩子能夠主動參加。
玩弄生殖器的孩子
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並不能算是手淫。因為這種孩子已經形成了習慣,所以要長期予以糾正,否則就會半途而廢。這也是經較長時間才能克服的惡癖,要孩子一下子改掉是不切實際的。
首先,要讓孩子兩手幹別的事。為此,要讓孩子在室外熱衷於某個遊戲。孩子在跑和跳時,就沒有功夫擺弄生殖器了。同時由於其注意力被吸引,對生殖器的關心就淡薄了。
也可讓孩子在室內做感興趣的事兒,如繪畫。家長對孩子畫的畫,不要挖苦、諷刺,而是要找出優點來表揚,如“這個孩子的臉畫得真好”等。
家長就是發現孩子在玩弄生殖器,也不要訓斥、責打,可耐心提醒他:“那是不能玩的”、“不要用手去摸”,同時輕輕把他的手拿開。另外,要長期堅持糾正。
從幼兒期開始玩弄生殖器的孩子,上小學時就會改掉這種惡癖,所以家長不必大動肝火,更不要用“那樣擺弄會爛掉的”、“會變成傻瓜”等語言嚇唬孩子。
左撇子
關於為什麼會產生左撇子的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清楚的說法。但是,左手好使的人,其大腦的右半球比左半球占優勢,這是迄今為止的最有力的說明(一般的人大腦左半球比右半球占優勢,所以右手好用)。
要糾正左撇子,首先要能忍耐、有耐心,要花較長的時間。吃飯的時候見孩子用左手拿筷子,可平靜地對孩子說“用右手拿吧”,然後輕輕地把筷子放在他右手上。用鉛筆和蠟筆的時候也同樣,決不能著急,性急了就會失敗。家長最多隻能說:“我不是告訴你要用哪隻手嗎?說了許多遍還記不住啊?”
為了使家裏人能夠通力合作,可在父親、母親等人的右側別上彩色鍛帶或布條,讓媽媽說:“讓我們大家都用這隻手(右手)來吃飯吧。”這樣就創造了一個使用右手的家庭氣氛。不要使孩子對使用左手感到神經質,除糾正他用右手寫字、吃飯以外,其他活動,如打球等不必加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