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培養一個聰明孩子(1)(1 / 3)

聰明並非僅由IQ來決定

《讓您的孩子變成天才兒童》、《0歲教育百科》、《母親可以做到的才能教育》等等,現代各種有關嬰兒才能教育的書籍真是琳琅滿目。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聰明的孩子,對雙親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市場上這麼多的才能教育書籍,哪一種才是切實可行的,實在是令為人父母者難以分辨。

才能究竟是什麼呢?母親們所認為的聰明究竟又是什麼呢?這點在為孩子實施才能教育之前,要多想一想。

IQ(智能指數)通常被用來作為代表聰明與否的指數。IQ的數字高則表示聰明,不過,近來IQ已開始受到教育界的質疑。

以前“IQ永生不變”的想法比較普遍。而且由於有“IQ永生不變”的想法,使IQ在教育界受到重視,導致父母親對孩子的IQ值感到憂心。IQ成為人類劃分優劣的一道標值。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原本應該是永生不變的IQ值,有的人卻隨著成長而提升20或30;或者有的人在幼兒園時期的IQ高達160,甚至被譽為天才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不過是平凡的人。種種事實證明,IQ數值不是絕對的。

美國曾經對受過天才兒童教育的孩子們(IQ約200~220)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竟然發現80%的孩子曾經想要自殺。IQ值雖然很高,生活卻很痛苦,人們究竟為何要實施天才兒童教育呢?

IQ不過是測量人類擁有的多種能力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IQ和性格、意誌等毫無關係。

那麼,到底該把出生的嬰兒培育成什麼樣的人呢?

下麵我們將重點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開發幼兒腦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兼具動物性感性和智慧性感性的人類,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出生存之道。

然而,為了培育聰明的人類,為何必須具備動物性感性呢?

動物性感性是真正聰明的孩子所必備的

有一個孩子從小便接受母親安排的才能教育,一歲半的時候就會認漢字和數字,能看懂小學2~3年級的文字,令一旁的大人嚇一跳。

雙親樂於計劃未來,將小孩送往幼兒啟蒙教室,長大後,進入有名的小學、中學,順利地培育小孩。母親不讓孩子為讀書以外的事情分心,一概不準孩子碰家務,連到外麵跑個腿買個東西的事都不曾發生。從3歲的時候開始讓小孩學小提琴,上幼兒教室、拚音班,學遊泳,學英語……孩子本身也聽話地接受生活的安排。

由於父母讚成小時開始的才能教育,所以在周六負責接送小孩上才藝班時,甚至在車上和孩子都談論這個話題。聰明的孩子馬上就了解雙親對自己的期望,喜歡讀書,成績也不錯,學校的老師對其將來的期望也很高。但是,仔細觀察的話,其實這種孩子的朋友一定很少。

對這種認為朋友是敵人,非得戰勝對方進入一流大學的孩子,父母也通常會覺得孩子很有男子氣概、非常優秀。

接著,從一流大學畢業,進入一流的公司之後,雙親這才好不容易覺得可安心了。然而,求學過程看來相當順利的青年,卻漸漸地開始討厭公司,最後甚至拒絕到公司上班。唯有玩自小喜歡的電動玩具和所熱衷的音樂的時候,才是他感到快樂的時候。

雙親雖然極力逼迫孩子到公司上班,不過,孩子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不是簡單地三言兩語就可以妥協的。無奈之下,雙親隻好將孩子送進精神病院。在旁人看來,應該是還沒有徹底毀敗的時候,雙親就已經決定完全放棄了。

對雙親而言,從小到大一向讓人引以為傲的兒子,現在如此的表現確實令他們感到失望。回顧在培養的過程中,兒子凡事皆以成績為第一,為了進好學校隻有不斷地讀書,而交朋友、遊戲、吵架、玩得髒兮兮或幫忙做家務等等,在其身上一概未曾發生過。兒子隻管一心一意地過著書齋裏的生活。

這種孩子在中學時叛逆的情況最多,由於滿足於自己做人的成績,所以遇到障礙的時期也會比較晚,發生問題的時間也會比較慢。現代,這種無法麵對社會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照著雙親的期望受教育、出社會、就業、結婚、生子……完全無法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心靈的平衡自然受到打擊。如果無法用身體親自體驗自然或社會上的各種關係,一旦出現障礙時,便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隻能單靠頭腦的想像,這就是因為未曾培養動物性的感覺所致。

各位讀者看到這裏,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暗自發誓,我是絕對不會這樣的,我一定要培育各方麵皆平衡的孩子……但是,有以上想法的眾多父母親,還是無法擺脫讓孩子多上才藝班、上小學後讀書第一的觀念。

為了能幫助腦部發育,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快樂。快樂就是愉悅的心情、輕鬆的活動,如此就可以促進腦部的發育。

嬰兒出生1~2個月之後,就會開始吸吮手指了,因為這個動作讓嬰兒產生快感。如果吸吮手指不愉快的話,嬰兒就不會自己吸指頭了。嬰兒吸吮手指、觸摸物品,可以促進腦部發育,而且心情愉快。

被抱著時的肌膚觸感促進心情的愉快、母親在旁邊陪著入睡的好心情——每心件事都可以促進嬰兒腦部的發育。開始學走路時,會走路的愉快亦有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