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是郝莉這裏每天的固定客人之一。
她每天都會拄著拐杖顫顫巍巍的從大老遠過來這裏買一兩塊錢的次品水果來吃。
“小妹,你看看要多少錢?”
“給我一元就好。”
簡單的對話,就像兩人每天在對暗號一般。
拿了水果也逗留,拄著拐杖顫顫巍巍的走了。
有認識她的都知道她是外省人,她的女兒在二十幾年前隻身一人跟了這邊的人回來,然後嫁給他,從此在這裏紮根發芽。
她們一家都是外省人卻能在這個城鎮生活二十幾年想來在她們家也是比較窮苦的人家。
“那個老太太是那個賣皮鞋店的老板娘的母親,兩母女都個頭小小的。”
“那個賣皮鞋的老板呐,我知道,聽說他二十幾年前去外麵打工的時候,被一個女孩子纏上了,那個女孩子就是這個老太太的女兒吧。”
“我也聽說了,那個女孩子看他家裏條件不錯,死皮賴臉的跟他回來了,那個賣皮鞋家裏當時還不想要的,結果呢,還是被賴上了。也是好本事的人啊。”
常年在郝莉店裏搬運的幾個搬運工討論起這個事情來。
郝莉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那個皮鞋店的老板娘,她見過,人小小個。卻是個做生意厲害的。
想來,在這個全然陌生的地方,紮根了二十幾年,也有她的生存法則吧。
這就是遠嫁的女人,除了要適應這裏的方言,還得適應這裏的生存法則。
這邊地區的人,都生很多娃。不是除了重男輕女,更重要的是,要繼承香火。
不過,遠嫁而來的女孩子依然有很多,大多數都在努力的融入這個地方。
說實話,排除家裏人的內在條件,這個城鎮地方其實還挺好的。
郝莉就看到很多外省女孩,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說著一口半普通話,一半這裏的方言。
從她們的神情可以看出,在這裏,婆婆都挺好的,起碼都是樂意生的,當然也有不樂意的,但架不住遠嫁啊。
其中的事情又有誰知道。
有遠嫁而來的女孩子,自然有入贅的男的。
同樣是在這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麵店老板。
據他老婆所說,她和她老公是在大城市的工廠裏認識的。
她跟她老公從相識,相遇,相知,相愛到生子都沒有去過他老家。
問,就是,會去的。
年輕的女孩子總是好騙的,特別是當她抱著孩子翻山越嶺去到隻有破舊土坯房的地方時。
她破防了,抱著孩子就回了娘家。
娘家人大多傳統,除了勸她木已成舟,還讓她看在孩子的份上想辦法讓對方入贅,成為這裏的人。
一起努力把這個小家搞好點。顯然,男方是不排斥的。因為在這裏,能得到嶽父嶽母的幫助。
聽說,在這裏買了房,在老家卻沒有。
不知道那個老板有什麼想法。但跟遠嫁女孩的性質都一樣吧。
人生地不熟,方言聽不懂,飲食習慣都不一樣。卻能生活在一起好多年,除了愛就是責任吧。
下雨天,是所有做水果生意的放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