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政治的形成、發展以及衰退是平安時代近400年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8世紀初確立的日本律令製的位階製度,從正一位至少初位下,共有30階,其中三位以上者稱為“貴”,四、五位者稱為“通貴”,也就是說,五位以上皆被視為貴族。這些五位以上的貴族不僅在經濟上、刑法上享有特權,而且依據他們各自的位階,其子孫隻要滿21歲,就可以自動獲得一定的位階(即所謂的蔭位製),由此確保貴族的子孫能夠比較快地升至與父輩同等的地位,以便於貴族階層的延續。此外,律令製下的位階與官職之間基本遵循官位相當製,即官與位之間相對應的關係,例如,左右大臣之職對應的位階是從二位,大納言之職對應正三位,大宰帥(大宰府長官)之職對應從三位,八省卿(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各省的長官)之職對應正四位,八省輔(各省的次官)之職對應五位,等等。由此,五位以上的貴族占據了律令製國家機構的中樞要職。
桓武朝(781—805)以後,朝廷開始將氏姓授予外戚、皇子、近臣以及有才能的官人,與以往的氏姓多源於地名或者神話傳說不同,新授予的氏姓大多是新造的氏姓,如滋野朝臣、滋善宿禰、源朝臣等,這意味著一個與天皇密切關聯的、新的貴族集團的形成。
為了加強王族、貴族子孫的教育,大同元年(806),平城天皇發布敕令:
諸王及五位以上子孫,十歲以上,皆入大學,分業教習,依蔭出身,猶合上寮,經一選□□□大舍人。但情願者聽之。
依據此令,王族以及五位以上的貴族的所有子孫,隻要年齡在10歲以上,都必須進入大學學習。在大學學習的學生,被規定必修《孝經》、《論語》二經,選修《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傳》等。每門課每10天一次考試(旬考),年終再接受一次考試(歲試)。因此,對於當時的許多人來說,在大學修得學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嵯峨天皇於弘仁三年(812)發布的敕令中,就明言對王族、貴族的子孫在大學的學習狀況表示失望,稱他們是“朽木難琢,愚心不移,徒積多年,未成一業”。弘仁十二年(821),時任右大臣的藤原冬嗣為了幫助本氏族的人完成學業,設立了氏族的學舍——勸學院,以保證藤原氏的子孫能夠順利地出仕任官,從而延續藤原氏的貴族階層。此後,其他有能力的各氏族也紛紛效仿藤原氏,設立本氏族的修學院,例如橘氏的學館院,出自皇室的在原氏、平氏、源氏的獎學院等。與此相對,那些無法援助本氏族人修學的氏族,其氏人的子孫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在貴族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