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曾評價說:“年過六十的任正非顯示出驚人的企業家才能,他在1987年創辦了華為公司,這家公司已經重複當年思科、愛立信卓著的全球化的大公司的曆程,如今這些電信巨頭已經把華為視作‘最危險’的競爭對手。”
英國《經濟學人》給予過華為高度的評價:“它的崛起,是外國跨國公司的災難。”
萬科企業董事長王石誇讚華為:“當華為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處在創業初期時,任總對新生事物的敏感和反應快慢為其不同於常人的判斷和行為。”
TCL集團總裁李東生說:“國際化做得比較成功的是華為,它的數據是比較可信的,別的企業還在探索當中。”
CIBC世界市場分析師史蒂夫說:“華為公司對網絡市場的影響,正如豐田和本田兩家公司對汽車市場的影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說:“華為在創業初期十分艱難的情況下,采用激勵製度創新等辦法吸引了大量人才,進行大規模的研究和開發投入。經過20年的奮鬥,終於擺脫了單純依靠低勞動成本競爭的被動處境,自立於世界電信業強手之林。華為等一大批企業在堅持自主創新方麵為我國企業樹立了值得學習的榜樣。”
《世界經理人》“15年對中國管理影響最大的15人”對華為是這樣評價的:“華為在國際市場上勢不可擋的攻擊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成功,為任正非贏得了西方媒體的尊重。事實上在此之前,為人低調,從不走向幕前的任正非,已經被視為中國通信設備製造領域的神秘‘教父’。”
這就是任正非,這就是華為,在外人看來,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任正非創立的華為都已經成為國際化程度的大企業,擁有國際化的技術含量,成了中國企業走上國際舞台的成功典範。
任正非之所以能夠將華為從最初幾個人的小公司做到如今十幾萬人的國際性大企業,除了他成功的經營方式,還有他獨到的管理模式。任正非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也學習西方大企業的管理經驗,成功總結出既適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商業模式、經營模式、管理方式等。華為總結出的管理體係,直接觸及了華為企業內部的管理改革,華為在完成蛻變之後,以全新的姿態更加自信地迎接國際舞台上的挑戰。
在中國的企業家中,任正非算是真正的商業思想家,他在經營管理華為時,華為曾經經曆三次“過冬期”,在華為的低潮期,任正非每次都預測到了企業將麵臨的困境,帶領著華為走出困境,他應對危機的能力,也成為IT界危機管理的範本。
華為留給後人的是什麼?任正非說:“以前我們就講過華為公司什麼都不會留下,就剩下管理。為什麼?所有產品都會過時,被淘汰掉,管理者本人也會更新換代,而企業文化和管理體係則會代代相傳。因此我們要重視企業在這個方麵的建設,這樣我們就會在奮鬥中越來越強,越來越厲害。”
本書全麵梳理、總結了任正非的管理思想、經商智慧和做人真經,讓讀者可以深入了解到華為從2.4萬元起家創業發展到2009年淨利潤182.74億元,躍居為全球電信設備商老二的快速成長之道。從任正非的視角來精彩解讀,詳盡囊括了華為的成功之道,將任正非的管理精髓一一解析出來。這是一本企業管理的百寶書,通過任正非管理語錄加案例分析,為讀者呈現出了企業管理的精華,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企業管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