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對物質追求相當厲害,斂財名目有二三十種之多,比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禮拜捐、門牌稅、人頭稅、犒師費等。那個頗獲後人青睞的《天朝田畝製度》,講求“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實際是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也就是全歸他洪秀全。王府裏筷子、叉、匙羹均用銀製,刀子為英國製品,酒杯為銀質鑲金,遠不是一般百姓的氣派。天王府有2300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個男人。他有88個後妃,為便於傳喚,洪秀全依次將這些女人編號。有的研究資料說,天王洪秀全從41歲進駐南京到1864年6月自殺身亡,11年中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進駐南京後,洪秀全每次過生日,部下蒙得恩都要為他獻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開之際,蒙得恩還要在天京13道城門口為洪大選美女;後來竟然幹脆明文規定:所有少婦美女都被天王選用。1861年太平軍進取蘇浙的時候,洪秀全又從李秀成選送到京城的3000名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
1857年太平天國刊印頒行的經典官書之一《天父詩》,收選了500首洪秀全的大作,其中476首是太平軍進入南京頭三年中寫給後妃的。洪天父定有“十該打”條規: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有喚不應聲七該打。麵情不喜歡八該打。眼左望右望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詩裏規定了後妃參見天父時目光所處的位置:
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天王還強調,惹他發火就是死罪,這個時候他就要殺人,眾人要一齊下跪,懇求息怒,不求就別怪洪天王大開殺戒。
從這些數字看,即使洪氏起事真的成功,他也未必抵得上他瞧不上眼的統治者。在家天下環境下產生的皇權,不論皇帝本人出身多麼貧寒,骨子裏都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極其感興趣,極其認同,也極其尊崇,無師自通,不由自主重複老路,從劉邦開始莫不如此。因此,反抗雲雲,不過是毀掉原來權力者擁有的一切,然後建起與過去如出一轍的新的權力機關。洪秀全對社會的統治方式,說明他對封建專製社會並不反感,不僅不反感,還變本加厲。
爆發於專製製度下的起義,目的不一定就是反專製,不一定就是反封建。洪秀全揭竿而起的目的,未必如後人宣傳的那麼偉大。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指出:專製君主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他一人之淫樂,而且視為當然,認為:“此我產業之花息也。”洪氏根本未脫出此道。
往事已去,是非曲直,於今日的意義恐怕隻在為後人提供借鑒而已。
洪秀全的路,並不是他一個人的軌跡,其實映照出所有封建專製者的嘴臉。
“任務”
雲貴總督李侍堯貪汙一案,乾隆處理得令人瞠目結舌,實際有他的苦衷。如果尋根問底,他這個皇帝最終有推卸不了的責任。
李侍堯犯貪汙大罪,原因自然涉及許多方麵。但誰也否認不了的誘因,就是乾隆自己。乾隆皇帝喜歡排場、享受,樂意讓大臣進貢。李侍堯貪贓枉法,與他熱心為乾隆辦貢有相當深的瓜葛。雖然乾隆皇帝知道讓大臣進貢可能出現不少違法之事,曾經曉諭各督撫,要潔清自矢,毋專以進獻為能。可事實上,他對進貢的大臣頗有好感。乾隆晚年發生的幾樁高層貪汙案,與進貢都有關係。嘉慶皇帝曾說:“進奉一節,最為吏治之害。”
清朝時,各省總督或巡撫都要在重大節日或年終進獻方物給皇帝,一般分為年貢、端陽貢、中秋貢等不同名目。乾隆初政之時,律己比較嚴格,進貢問題並不嚴重。從乾隆十六年(1757年)首次南巡及聖母皇太後六旬慶典之後,進貢方物之風漸盛。此風一開,臣仆們為邀寵,對皇帝的秉性、愛好進行了深入研究,以便投其所好。於是,價值不菲的古玩、玉器、字畫,以及外國的奇珍異寶,陸續送到乾隆那裏。
後來,督撫們辦貢方式也大有發展,由所謂“自行製辦”發展到下屬幫助“購買物件”,名曰“幫貢”。辦貢的鹽政、關差、織造們,則令鹽商、洋商出資代辦,他們自己不掏一分錢。
臣子們每次進獻的貢品達數十種,其中一柄“如意”,督撫把一年的廉俸積攢起來也買不起。李侍堯在任上進獻的珍品數目,已經很難統計清楚。僅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初八日那一次,還是粵督的李侍堯被乾隆“駁出”的貢品就有數百件,其中包括玉器、宋元古瓷、琺琅等。所謂“駁出”,其實就是乾隆沒有看上眼,退回給李某了。
皇帝熱衷於某種事物,必有下屬百般迎合。此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時推動進貢高潮的不僅有李侍堯,還有和珅、福康安等人及整個統治集團。
進貢之風不僅戕害了政風,而且毒害了社會空氣。辦貢、進貢成了貪汙腐敗的新方式。送給皇帝的禮物從來都是“暗箱操作”的,過程不公開,賬目也混亂。督撫、州縣官員層層扒皮,到了底層老百姓那裏,恐怕要拿出高於貢品千倍萬倍的金錢。當然,也不是沒有人看出此舉之弊,禦史錢灃曾建議皇上以後不要接受貢物;禦史鄭征奏折雲:“近如王亶望、國泰、陳輝祖之流,巧滋詐偽,曲遂侵漁,物物指為貢函,時時飽其私囊,求索無厭,賄賂分行,以致屬庫多虧,無能過問。”可惜,自大複又自負的乾隆哪裏能真正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