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醫說局部生理(1 / 3)

中醫認為,汗是由陽氣蒸化陰津經玄府達於體表而成的體液,即“陽加於陰謂之汗”。

中醫裏正常汗液有調和營衛,滋潤皮膚,調節體溫的作用。對這一方麵,在現代醫學裏認為,身體排汗對身體是一種保護。生理性汗出見於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氣候炎熱、衣被過厚、情緒激動等情況。

與現代醫學不同的是,中醫大夫講究的汗有多種,如盜汗、自汗、戰汗、絕汗等等。所以通過問診的汗,還有汗的有無,都能判斷病邪的性質和衛陽的盛衰。

首先有沒有汗的問題,在中醫有著非常辯證的分析過程。

在病人無汗症狀裏,表證無汗的病人,多屬風寒表證。因為病人所感受的寒邪性質愛收引,寒襲肌表,會導致腠理致密,玄府也就是汗孔閉塞,導致無汗。與之相反,表證病人,如果有汗,病人感受多屬傷風表證或風熱表證。中醫裏的風性開泄,熱性升散,風熱犯表,腠理疏鬆,玄府不密而汗出。

對於裏證病人,如果無汗多屬病人因津血虧虛,汗乏化源,或陽虛無力蒸化所致。裏熱證患者如果有汗,說明裏熱熾盛,迫津外泄所致,也就是陰津還沒被完全破壞;或為陽虛肌表不固,或為陰虛,虛熱迫津的時候。

這就是中醫問汗的意義。汗是“陽加於陰謂之汗”,如果人體正常的陰陽平衡中,任何一方缺失都有可能導致出汗。

再進一步,對於中醫的汗,有很多專屬名詞。下麵一個個進行解釋吧。

首先,什麼叫自汗?自汗是指人白天醒著的時候非炎熱、衣厚等因素而經常汗出,活動尤甚。中醫認為,自汗的原因在於陽氣虧虛的原因。原先該負責肌表固密的陽氣缺失,導致裏頭津液外泄。如果人開始運動進一步消耗陽氣的時候,更耗傷陽氣,所以動則出汗益甚。

繼續講盜汗,什麼叫盜汗?盜汗指白天不出,但隻要一入睡就汗出,醒則汗止的汗。中醫認為,盜汗的原因是陰虛。陰虛而導致陽亢生內熱也就是虛熱,人一入睡的時候則白天的衛陽入裏,肌表不固,加上入裏的衛陽導致內熱加重,蒸化正常陰津液外出而為汗。而人醒後衛陽出於表,內熱減輕,且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

那麼什麼叫絕汗呢?絕汗是指病情危重時大汗不止,故稱絕汗,也稱脫汗。絕汗的原因是或為陰或陽已瀕臨亡脫。陽氣亡脫的時候,津隨氣泄,則病勢危重,冷汗淋漓,麵色蒼白,肢冷脈微。而陰液亡失的時候,內熱逼涸竭之陰津外泄,則病勢危重,汗熱而黏如油,躁擾煩渴,脈細數疾。

還有一種汗是戰汗,什麼叫戰汗?是指病人先惡寒戰栗、表情痛苦,幾經掙紮而後汗出。

戰汗的原因是邪盛正虛,邪伏不去,一旦正氣來複,正邪劇爭而發。是傷寒或溫病邪正鬥爭的轉折點。戰汗的結果可能有兩個,一是如果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為邪去正複,疾病向愈了;二是如果汗出而身熱不退,煩躁不安,脈來急疾,為邪盛正衰,病情惡化。

以上是中醫對汗的說明。

而在現代研究中知道,出汗多少首先與個體差異有關。大家知道,汗液來自於汗腺的分泌,而汗腺的數量是極多的。數以百萬計的汗腺,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小汗腺,它們廣泛地分布於全身的皮膚下麵,平均每平方厘米約有300個,全身共約230萬個。當運動或外界環境溫度升高時,人體主要靠這種汗腺排汗,生理學家將這種排汗叫溫熱性發汗。另一類為大汗腺,分布在腋窩,乳頭、外陰等部位的皮下。當人受到驚嚇、興奮或羞辱時,主要是這種腺體排汗,生理學家將這種排汗叫神經性發汗。生理學研究發現,小腺體和大腺體的數量,不僅有性別差異,而且還有個體差異。因此,在同樣條件下,有人出汗多,有人則出汗較少。

頭發

中醫認為頭發是,腎之精華,肝血之餘。保持充盈的精血有利於保持一頭靚麗的頭發。

說到底,頭發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呢。據說居住在非洲的黑人們的頭發濃密蓬鬆,隔熱性好,可見頭發也是適應炎熱的氣候保護,防禦的自然進化的結果。但人沒頭發也能過得不錯,說明頭發不是什麼要命的東西。在中醫裏怎麼看待頭發呢?

頭發在中醫理論中,需要充足的血液化生,其中肝髒藏血和主氣機的上升,所以認為頭發是肝血之餘,還有頭發的光輝來自於腎髒中的精氣催化和促進。隨著人體因年齡的衍變而引起的肝腎精血的充盈和衰弱,都一一表現到頭發上。人從幼年、青年、壯年、老年各階段過渡,其精血的多寡從頭發裏看出大概,年幼的時候有一頭烏黑靚麗的頭發,隨著年紀變大會出現頭發的分叉、脫發、發質的枯槁等等,直到年紀很大的時候都已經顯出一頭白發了。而腎精也隨著年齡虛衰,從頭發的顏色可推測出,腎精在外的顏色應是黑色,這也正好對應於中醫的五行裏五色部分,腎主藏精,主黑色。腎氣蒸發到體表,該表達黑色。而除了腎髒有病邪時候的黑色麵色外,正常時候的一頭烏發也是說明腎氣蒸發的象征。如果腎氣發散過多,頭發容易掉,會產生禿頂,如果腎氣收斂發質會很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