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天大的笑話!”湯煜峰目光堅定,“對於張某這類人來說,自視為權力新貴,簡單的金錢美色已不能滿足其需求。他更希望通過提高消費檔次,躋身上流社會,洗掉身上的泥土味兒,讓這些‘雅趣兒’為自己的斂財行為披上一件藝術的外衣,給貪汙的真實麵目塗抹一層好看的脂粉,給自己戴上一頂儒官的帽子。他這樣做,一來是抬高自己的身份,顯示自己的不俗;二來是為了擺脫受賄之嫌;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他知道文物有巨大的升值潛力,比積累一堆現金有意義得多。他閑來擺弄這些雅物,心裏還不知道怎麼高興呢。卻不知道他收進櫃裏的,十有八九都是布滿細菌的垃圾。”
周全道:“我馬上著手安排,這位可憐的儒官很快就會看到真相了。”
張廣運有個秘書叫韓書來。韓書來三十多歲,身材細高,戴副眼鏡,一副文人模樣。張廣運喜歡收藏古董字畫。韓書來耳濡目染,也培養了這方麵的愛好,結交了不少這方麵的朋友。在一個偶然的飯局上,一位做古董的朋友介紹他認識了做玉的周全。聽說周全是做玉的,幾杯酒後,韓書來將身上佩戴的一塊玉佩拿出來給周全鑒賞,說是妻子出差從雲南買給他的生日禮物。因為不懂,不知是否買虧了。周全對玉佩認真品評,恰到好處地指出這塊玉的價值與缺陷,並給出了合理的市場估價。韓書來心悅誠服。又幾杯酒下肚,兩人隨便聊起一些關於古董文物方麵的問題。幾個問題之後,韓書來對周全刮目相看,尊為高人,頻頻主動舉杯。
而通過這一番隨意的聊天,周全也得出了判斷:此等政客,一天到晚一門心思琢磨的就是如何保住位子、如何升遷,常年鑽研的是厚黑學和詐術。這些鉤心鬥角、爾虞我詐占去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哪有閑暇去潛心研究古董字畫?古董字畫裏麵的學問,沒有持之以恒的積累,沒有豐厚的專業知識,是很難研究得明白的。這些政客口中所謂的雅趣、雅興,不過是貪婪、貪欲的代名詞而已。
初次見麵,周全便以淵博的學識贏得了韓書來的好感。出於共同的愛好,也出於“此人或有後用”的心理,韓書來與周全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藏友。不多時日,周全借機贈送了一塊美玉給韓書來。韓書來見其價值不菲,立即對周全好感倍增,主動與他稱兄道弟。兩個人因字畫瓷器以及古玉方麵的事情頻頻小聚。不久,在周全的引薦下,韓書來認識了玩字畫二十餘年的專業人士方無爭。
周全第一次帶韓書來到方無爭這裏來的時候,方無爭正在閱讀一份收藏類刊物。因為讀得比較投入,竟將兩個人晾到一旁。過了大約十多分鍾之久,方無爭才從刊物中抬起頭來。之後,方無爭指著那篇文章,叮囑周全:“幹這個的,這篇文字一定要抽空看下……”一句話引起韓書來的好奇。趁方無爭與周全閑聊之際,韓書來拿起那份刊物,將文字通讀了一遍。文章主要說的是文物造假的問題,大意是,眼下全國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物仿製基地,且造假的門類無所不包。其中瓷器、書畫、青銅器、玉器幾個門類贗品比較多。一位研究古玩的教授花了兩年時間,到江西、河南、陝北等地進行調查,還特意走訪了河南某地的幾個村子。在那裏隨便走進一個作坊,都可以看到地麵上擺放著剛燒製好的瓷器,各朝各代的官窯瓷器隨處可見。那些農民幾乎個個是造假高手。當地甚至還存在一批以造假為主營業務的企業。這些企業製造出來的高仿古董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亂真。普通收藏者根本無法辨別其真偽,就算行內人也要小心翼翼,否則就會被這些假文物欺騙。收藏界不斷曝出醜聞,比如權威專家看中了漢代的珍貴陶俑,不久這批“文物”就被查出為某地農民所造……
看過這篇文字,韓書來心裏便敲起了小鼓。他也知道這個行當水太深,假貨橫飛,但沒想到會猖獗到這種地步。對瓷器及文物收藏情有獨鍾的他,手裏有一些藏品。因均為有求於他的朋友所贈,所以每件藏品都附有權威部門的鑒定證書,因此他從未懷疑過其真偽。這天,聽了方無爭對古董瓷器的一番鑒別賞析後,他不由得動了心思,很想了解了解自己那些寶貝的真實價值。次日,他請周全陪同自己,再次來到方無爭這裏,並帶來了幾件瓷器和一幅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