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為止,申新係統已擁有9個工廠,紗錠52.1萬枚,布機5.3萬台,職工共3萬餘人,年產棉紗30萬件,棉布200多萬匹,生產能力占全國棉紗業的近30%,又獲得了“紡織大王”的桂冠。
經過二三十年的苦心創業和奮力拚博,中國民族工業的第一大財團——榮氏企業終於奠定了其牢固的地位。這時榮氏家庭已擁有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係統,共21家工廠,稱雄麵粉、棉紗兩大行業,成為實力最巨、中外聞名的三新財團。榮宗敬曾自豪地說:“從衣食上講,我有半個中國!”榮氏家族的三新財團,已成為當時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出奇製勝,立於不敗之地,榮宗敬決定進軍期貨業與金融業,以拓展業務範圍。榮氏兄弟注意到了商品交易所在控製原料、成品價格以及對市場競爭力所起的作用。1920年,他們與申大的顧馨一、阜豐的寧鈺亭等人共同組織了“上海麵粉交易所”,以福新的“綠兵船”牌麵粉作為標準粉,從事期貨交易。
1921年,榮宗敬又聯合棉紗資本家聶雲台、穆藕初等人籌備組織了“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
榮氏兄弟利用交易所這一期貨組織,進行廉價收購原料與高價出售產品的交易,為榮氏企業開拓了廣闊的麵粉、棉紗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並不斷把利潤轉為投資,驅動龐大的榮氏實業繼續高速地向前行進。
為了更好地籌集企業發展所需的雄厚資金,榮宗敬決定涉足金融業,自辦儲蓄以籌措大量資金。
1928年,在上海江西路榮氏企業總部內,同仁儲蓄部掛牌成立,廣泛吸收社會遊資,以較銀行存款利息略高的利率招徠顧客,並以優良的服務取信於客戶,儲蓄額不斷增加,當年存款餘額就達147萬元。1931年,同仁儲蓄部存款已超過500萬元。
可是,正在榮氏企業發展蒸蒸日上之時,國民黨政府卻對民族工業采取壓抑重稅政策,對麵粉業加征麥皮抽特稅、布袋稅等雜稅,加重了企業負擔,再加上軍閥混戰造成巨大損失。1930年,榮氏的福新各廠虧損達42萬元,1931年虧損更增至190多萬元。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爆發,榮氏兄弟在上海的企業被迫先後關閉,資金調度困難,棉紗存貨堆積如山。為了減輕負擔,華人所辦紗廠共同決議:全體會員廠家實行減產限產措施,以爭取渡過難關。
1933年,榮氏企業的申新係統為了維持生存,先後向英商麥加利銀行、中國銀行等借款近千萬元。由於經營不見起色,榮氏企業危機不斷加深。1934年春,中國、上海兩銀行宣布:不再對申新放款。與此同時,各大錢莊也要求到6月底收回貸款。
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也欲乘人之危,鯨吞中國最大的民族工業——榮氏企業的申新係統,實業部長陳公博派官員對申新資產進行調查評估,認為申新已資不抵債,提出要進行“改換經營組織”以“清理債務”,企圖以300萬元接管申新,收歸國有。榮宗敬與全國民族工商界人士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紛紛加以抵製與反對,使陳公博的陰謀沒有得逞。
1935年,財政部長、中國銀行董事長宋子文也想迫使榮氏放棄申新公司,由中國銀行發行公司債券,以達到吞並申新的目的。榮氏兄弟予以堅決拒絕,上海銀行也深恐自己遭受損失,拒不同意。結果,處於困境之中的申新係統又一次轉危為安。
1937年8月13日,日軍侵略上海,慘烈的淞滬戰役爆發。在這次戰爭中,地處滬東、閘北戰區的申新、福新各廠都受到狂轟濫炸,遭到巨大損失。戰後,榮氏兄弟苦心經營數十年的榮氏企業損失了2/3的資產,榮德生被迫離開無錫,去了漢口;榮宗敬則繼續留在上海公共租界內,直到1938年1月4日才悄悄離滬去了香港。
榮宗敬抵港後,舊病複發,加上旅途勞頓,環境變化,生活不適,於1938年2月10日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66歲,臨終猶以“實業救國”諄囑子侄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