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孫權打敗關羽後,上書曹操,向曹操稱臣,意在勸說曹操廢掉漢獻帝而自己當皇帝。
曹操示其書對左右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置於爐火上烤啊!”
群臣勸道:“漢朝的帝位早該終結,殿下功德無量,眾生矚望。孫權遠在異地稱臣,是順應天下之民意。殿下理應名正言順地稱帝,沒有什麼可猶豫的。”
曹操說:“若天命如此,那我就當個周文王吧。”其意甚明,他本人不想稱帝,但希望其子能做帝王。
曹操自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始終表示他是決不會當皇帝的。210年,鑒於朝野對他的議論,他曾下《讓縣自明本誌令》,昭示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自知守義為國,絕無取代漢帝之意。並讓出封國之二縣,隻食武平縣萬戶。以此來“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正如曹操直言不諱地說要當周文王一樣,他也確實在為其子架橋鋪路——
就在曹操下明本誌令的第二年,即211年正月,曹操任命其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設置官邸,任丞相副。權勢僅次於曹操。
217年,漢獻帝讓曹操設天子旌旗,坐天子乘車。曹操實際上成了第二個天子。於是,曹操任曹丕為太子。
若幹年來,軟弱的漢獻帝,不過是曹操手裏的工具,對其隻能唯命是聽而已。當然,漢獻帝及其親信也曾多次想要謀害曹操,但都被曹操發覺,均未得逞。199年,漢獻帝把一道密詔縫在衣帶裏傳給董承,令其設法除掉曹操。次年正月,陰謀泄露,董承被殺。214年,皇後伏氏給她父親伏完寫去密信,敘說了董承被殺之慘狀,讓其秘密除掉曹操。事情泄露後,曹操令人帶兵闖宮,殺了皇後伏氏及其所生二子,後又累及其兄弟宗族百餘人被殺。
曹操的所作所為,當然是為著自己專權權室,一統天下。同時也是為其子能代漢稱帝奠定基礎。
220年,66歲的曹操病死於洛陽軍中。其子曹丕襲魏王。十個月後,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改漢為魏,曹丕為魏文帝,追諡曹操為魏武帝。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論曹操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曹操能“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不難看出,陳壽把曹操視為三國時期最傑出的人物。的確,曹操是當時偉大的軍事家,他征戰30餘年,統一了大半個中國,眾多豪傑無法與其相比。他還是當時第一流的政治家,抑製豪強之策,屯田增產之舉,文姬歸漢之佳話,重用陳琳之美談,都顯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他還是當時第一流的詩人、藝術家,他長於詩,懂音樂,工於書法,促進了建安文學的興起和發展。盡管他有殺人過多等罪過,但他仍不失為三國時期的一個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