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說過:“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但是,這種獨立能力的基礎是在幼兒時期奠定的。”無論是什麼樣的父母,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都是必不可少的責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總是希望為孩子鋪平前進的道路,但是父母無法陪孩子走完一生,所以,要及早讓孩子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自立的孩子,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是富家子弟,因為家境殷實就選擇坐享其成,這是他們人生中最糟糕的事,也是父母人生最大的失敗。因為真正幸福來自自己的努力,如果錯誤地把父母的成就當成自己的成就,隻能說是父母教育的失職。把自主的權利還給孩子,因為,那本來就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權利。聰明的父母會自信地放手,讓孩子自己掌握他們的命運。
在兒子的教育問題,李嘉誠始終認為:溫室裏的幼苗不能茁壯成長,必須讓他們脫離自己的庇護,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因此,在小兒子不滿14歲的時候,李嘉誠就把兩個兒子一起送到離香港萬裏之遙的美國和加拿大求學,希望兒子能真正經受生活的磨煉。
冒著“李家走資北美”的風言風語,李澤楷與哥哥李澤钜來到美國這片陌生而遼闊的土地。對於父親的安排,兩兄弟無法抗拒,這時的李澤钜剛好中學畢業,而李澤楷還沒在香港完成中學的學業。
李澤楷剛開始並不理解父親的苦心,這個自小嬌生慣養,在溫室中長大的富家公子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難關。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裏,沒有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沒有傭人隨叫隨到的服侍,一切都要重新開始。雖然,李澤楷自小學習英文,但因年紀尚小,又沒有語言環境的幫助,所以他的英文並不太好,到了美國後根本難以與人溝通。他曾形容在剛被送往美國加州的MemoParkHishSchool繼續中學課程的時候,是他一生中最寂寞的日子,“好像在地獄一樣”。初到美國的時候,打電話回家與母親談心成了小澤楷每天晚上的必修課,母親除了安慰他外,也不忘提醒他們兄弟倆要多學中文,並規定他們兄弟二人每星期要用中文寫信回家,看看他們的文字是否通順,改正後再寄回給他們參考。
好在李澤楷從小就接受英文教育,而且也有點小聰明,在美國的學習很快就完全適應了。在這片充滿自由空氣和活潑陽光的土地上,沒有人知道他是李嘉誠的兒子,沒有人要求他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他開始漸漸喜歡上熱情開朗的美利堅民族,更感受到沒有了父親“指手畫腳”的可貴。
李澤楷開始學習獨立,他從最簡單的生活細節做起。尤其是一日三餐,總不能全在外麵吃,所以,年紀輕輕的李澤楷,便要親自下廚。他學會了自己煮飯、炒蛋。因為喜歡吃法國菜,他就跟著電視台的烹飪節目學習各種法國菜式。
雖然李嘉誠每年都給兒子寄去足夠生活無憂的生活費,但李澤楷日漸受到美國新一代思潮的影響,對家裏的“接濟”越發不以為然。尤其是上大學後,目睹大部分同學和朋友不論是出身富家還是平民,都有很強的獨立意識,耳濡目染,他越來越希望可以自己賺錢,自食其力。
於是,李澤楷瞞著父母,在放學後跑到學校附近的麥當勞餐廳做兼職。在麥當勞,他僅僅是做一個最底層的收款員。白天上課、夜晚打工的日子的確不容易,特別是受主管的氣,最令他覺得難受。現在,他自己身為一個大集團的老板,也深知作為員工的艱辛。每到聖誕節,他都會特地為員工挑選禮物,並親自出席各個分公司的聖誕晚會。他這些“親民”的做法恐怕都是得益於那間麥當勞餐廳。
隨著學業越來越忙,李澤楷再也沒有時間在晚上做兼職,隻是利用假日到一個高爾夫球場做球童。打高爾夫球是他父親李嘉誠最鍾愛、而且天天都要做的運動,但李澤楷到現在仍然不諱言最討厭別人打高爾夫球,這是因為他當年做球童的時候常常 背負沉重的球棒袋,結果拉傷了右邊肩膀的筋骨。由於做球童,李澤楷從中學到了不少靈活變通的道理,並為日後經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矗他相信:商人最好的老師,就是經商本身,即“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李嘉誠去看兒子,發現小兒子澤楷假日在高爾夫球場為別人拾球賺錢。李嘉誠回到香港後高興地對夫人莊月明說道:“澤楷學會勤工儉學,將來準有出息。”
李嘉誠不僅是個成功的商人,也同樣是個成功的父親,他自己就是很早獨立開始養家創業,甚至不依靠舅父的救助,安然度過他人生最艱難的日子。他知道這是美好的品德,應該把這種精神當做一種無形的財富留給孩子,才是有助他們成長的最好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