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一共分為三部分,一是“帖經”類似於後世的默寫和填空;二是“雜文”,類似於作文題,考察的是考生的寫作能力;三就是“策論”了,考察的是考生對於國家政策以及一些時政的看法。
這裏麵最重要的是策論,最不重要的也是策論。
國家選拔官員,自然要看一個官員的執政能力如何,執政方針又是怎麼樣的。所以策論很重要,一篇好的策論是很加分的,甚至能讓閱卷人或者皇帝破格錄取。
那為什麼又說策論不重要呢,因為就目前齊朝這些讀書人的水平,想讓他們寫出一篇讓人眼前一亮的策論,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這幫人整天悶著頭讀聖賢書,又有幾個能了解天下大事以及朝廷一些政策的深層含義的。
即便是每次科舉考試的狀元,也不可能馬上就被朝廷委以重任,而是要先發配到一些清貴的衙門去好好學習,等他們有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對整個國家的狀態有了了解之後,才會被重用。
既然大家的策論都不怎麼靠譜,那大多數人都會把精力放在前兩題上。
如今陸沉提出的這個辦法,就是從策論上來控製南北兩方舉子的數量。
這些考生沒辦法了解整個齊國的事情,那對自己身邊的事情總應該知道一二吧。
如果策論題問的是如何治理黃河水患,身在黃河流域的讀書人是不是更有發言權。
或者詢問邊境問題怎麼解決,要如何處理跟西夏遼金的關係,那是不是北方的舉子更有發言權,他們也更能做到言之有物?
你南方舉子就是文章做的天花亂墜,所有的觀點都浮於表麵那也不可能得高分的。
聽了陸沉的解釋,李卓再次忍不住拍著手大喊了三聲“好”!
他真的太興奮了,此刻真是恨不得馬上就下旨給李明月賜婚。
多好的男人啊,李卓覺得這樣的男人要是還不趕緊綁在皇家的戰車上,那他的腦子才有病呢!
你瞧瞧人家陸仙師的這個層次,這個格局,不僅很輕鬆的就解決了這麼多年來的大難題,順手還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皇帝手中的權力。
若事情真如陸沉所說的那樣辦成了,那皇帝以後對這些官員可就更加的如臂使指了。
以後國家哪方麵有問題,皇帝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可以加重這方麵的出題量,隻要皇帝的眼界看的夠遠,能提前發現問題,那他的夾袋裏麵就永遠不會缺少人才!
這幫讀書的整天跟李卓咋咋呼呼的,李卓也是真心夠夠的了。
他倒是想看看,以後自己手中掌控著南北讀書人的生殺大權,這幫讀書人還敢不敢繼續在他麵前嘚瑟了!
李卓是高興了,可此時此刻其他的官員們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早知道陸沉是這麼個主意,他們說什麼也不會讓陸沉開口啊!
很多人都朝著魏雍怒目而視,心說你個老登真是吃飽了撐的,你說你好好的招惹他幹什麼?
魏雍的嘴角也是一陣抽搐,他也沒想到啊,他們這些人在朝堂上爭得這麼熱鬧,最後居然是給皇帝做嫁衣了。
地方和中央的權力矛盾,皇帝和官員的相互製衡問題是伴隨著封建王朝一起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