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山霧海之中,有一座不起眼的山,名曰:空空山。空空山雖不高聳挺拔,但卻秀麗雋永。一條瀑布懸掛山前,白練飛瀉入澗,更加讓空空山顯得空靈清秀,淡泊自然。
一道青光閃過,空空山前的山門口出現了六個人影,一個青衣和尚,五個小童,這正是誌道他們。
“阿彌陀佛,幾位小施主,我們到了。”
一條小徑石階彎彎曲曲通向山上,山上雲霧繚繞,眾人行走在小徑上,仿佛漫步雲中一樣。
上到半山腰,有一處空曠所在,在空地中央,有一眼不小的山泉,山泉上霧氣騰騰,隱現出一朵蓮花開的正好,花瓣隱隱散發著淡淡的光澤。蓮花旁邊,還有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空地的西邊,有三間普普通通的木屋。正中的木屋稍大一些,在門頂上掛著一塊舊舊的匾額,上書:空空寺。
青衣和尚帶著誌道他們進到佛殿內,佛殿內空空如也,沒有佛像,靠西的牆壁上,書有一個大大的“禪”字,筆法深沉穩重,給人一種安穩寧靜的感覺。“禪”子之前,一個蒲團,其上坐著一位和尚,幹瘦的背影,一動不動,仿佛他本來就屬於那裏一樣,如果你不主動尋找,你很可能第一眼會將其忽略。
“師父,我還是去晚了一步,幸好這幾位小施主恰好不在村中,才躲過一劫。”青衣和尚向那背影合什道。
那背影緩緩轉了過來,身子依舊紋絲未動。如果誌道他們注意蒲團,就會發現蒲團是懸浮在空中的,離地麵大概有一指的距離。
背影轉過來之後,就見到一個瘦骨嶙峋的老和尚,雪白的長長的眉毛和胡子,一雙眼睛也渾濁無光,但仔細一看又深不見底。
“唉,”老和尚歎口氣道:“都是為師當年一念之仁,才有今日之禍啊。”老和尚看了看誌道幾個,道:“幾位小施主,你們遭此大難,與貧僧也有莫大關聯,貧僧難辭其咎。”
“大師,你能告訴我們到底怎麼回事嗎?”誌道冷靜的問道。
“當年······”老和尚陷入了回憶之中。
“救命啊!救命啊!”一個年青書生,一邊跑一邊喊著救命。書生背著書簍,青色衣袍也被撕破了好幾道口子,一隻鞋也跑掉了,分外狼狽。
書生身後不遠處,一直高大的蒼狼輟於其後,慢條斯理的盯著書生,就像貓捉耗子一樣,享受著獵物慢慢絕望的那份快感。
書生是名秀才,家裏很窮,這次進京趕考,是鄉親們湊的盤纏。為了節省,書生經常風餐露宿,一路下來倒也沒有啥事。可是這狼窩山,山高水惡,方圓幾十裏內沒有人家。
書生進山後沒多久,就發現後麵一隻狼盯上了他。書生走快,那狼也走快,書生停下,那狼也遠遠停下看著他,有時還打個哈欠,顯然是沒將書生放在眼裏,一副戲弄的樣子。一人一狼就這樣相持了一段時間,那狼沒了戲弄獵物的興趣,就向書生發起了最後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