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曾經指出:“文學領域,更廣一點說,文化(不能把文學與文化割裂)組成了文學作品和作品中的作者立場的必然語境,離開了這個語境既不能理解作品,也不能理解作品中被反映的作者的內涵。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考察,不難看出,“兩浙”文化在中國新文學的生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從“兩浙”區域走出來的作家,在近現代中國出現中西文化衝突,以及由此引發傳統文化的整體失落,出現意義危機的特定曆史時期,往往能夠以自身獨特的文化感知,對此作出相應的反省、選擇、批判,及其審美闡釋,為催生新的文化,重構新的價值世界和意義係統,提出建設性的方略。
地域文化與文學生成之間具有某種內在關聯的現象,曾引起思想家、哲學家們的極大興趣。早在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就曾將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形成歸因於特定區域的氣候條件。法國浪漫主義先驅史達爾夫人在其著名的《論文學》論著中,也對西歐南北區域的文化和人的精神狀況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指出了南方的詩與北方的詩的審美差異。法國藝術哲學家丹納則明確提出“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他說:“的確,有一種‘精神的’氣候,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氣候起著同樣的作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認為地理環境是人類曆史精神演進的舞台。他將地理環境與人的類型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擁有廣闊草原的高原地區,主要生活著隨季節變化而逐水草遷徙的遊牧民族,他們時常聚集在一起襲擊平原地區,掠奪財富;二是大河流域的廣大平原地帶,定居著農耕民族,由於農業生產的季節規律性和生活穩定性,造成了墨守成規、重土安遷等傳統習慣,大一統的帝國往往就是建立在這種農耕居民的精神惰性上;三是沿海地區,這裏的居民相對而言保守性少,文化程度較高,富於向未知領域挑戰的創新精神,往往形成推動世界曆史前進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進力量。馬克思、恩格斯也曾闡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活、生產及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他們指出:“任何曆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曆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而“這些自然基礎”就是“各種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人們所遇到的其他條件”。
的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除了自然地理等因素的製約之外,地域文化的孕育和曆史積澱的內在影響,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黑格爾曾指出:“我們不應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愛奧尼亞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有助於荷馬詩的優美,但是這個明媚的天空不能單獨產生荷馬。“兩浙”區域的作家之所以能夠在近現代中國特定的曆史時期脫穎而出,對新舊文化的轉換作出自身獨特的文化反應,這可以從“兩浙”文化的原型、文化的基因當中,尋找到對於這種現象闡釋的依據。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為了解釋我們知覺的這種一致性和規律性,我們必須求助於這樣的概念,這個概念與決定著我們領悟模式的要素相關聯,我把它稱為原型或原始意象。“兩浙”文化的原型,是一個複雜的“集體無意識”係統,很難說清楚究竟是哪一種原型在“兩浙”作家的意識結構裏發生著作用。但是,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積澱,“兩浙”文化的一些原始意識,對應著新文化、新文學生成所需要的某種心理欲求,或者說,在心理、意識的結構層次上,“兩浙”文化的一些原始意識,特別是文化審美意識,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新文化、新文學的一種催生素,或曰催化劑。
根據考古的發現,在“兩浙”區域出現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顯示出了距今7000-5000多年前該區域的一些文化特征和生活在該區域的先民們的一些意識特征。方酉生教授在談到河姆渡文化的特點時指出:“河姆渡文化已經開始人工栽培農作物水稻,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點之一,而且有可能是世界上水稻的發源地之一……河姆渡文化是迄今為止最早發明水井、水上交通工具木船(已發現劃船用的木槳)及木質漆具,最早發現磨製精致的玉、石璜、玦、管和珠等裝飾品的地方”,同時,河姆渡文化發掘出來的一些農具,如“骨耜”--一種用牛等動物的肩胛骨製作而成的農具,表明該區域的農業耕作,已超越“刀耕火種”的階段,進入“比較發達的耕耜階段了”。此外,考古發現證明,當時的養殖業、紡織業等也已比較發達。從地理環境上來看,地處寧紹平原、毗鄰杭州灣的河姆渡區域,背靠丘陵、麵對沼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合農耕種植業的發展。由於林木茂盛,又是野獸出沒的地方,宜於狩獵。加上河網密布,水源充足,阡陌縱橫,交通便利,河姆渡區域的先民們就在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生活、耕作,創造出了燦爛的區域原始文化。河姆渡考古發現表明,在長江流域,特別是在江南多雨潮濕的地理環境裏,先民們(人類)同樣能夠充分地運用天時地利,因地製宜地創造出優秀的文化來。與誕生在黃河流域的文化一樣,長江流域誕生的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方酉生教授對此指出:“河姆渡遺址的發掘,是考古發掘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使人們認識到長江下遊,同樣有年代早到7000年以前的原始文化存在,而文化麵貌卻與北方中原地區迥異,這說明我國古代原始文化的產生是多元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搖籃,長江流域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